2017年1月31日 星期二

流言終結者- 只要用上偏心框,輪子的剛性一定會比沒偏心框的好?

如題…………………………………

有的車友會覺得用上偏心框"輪子的剛性一定會比較好"
假設能取得的編輪料件都一樣的話,那的確是的

但若能設計出不同的花鼓,搭配不同的幅條,就會有完全不同的效果
這也是輪子的奇妙所在

這是VITTORIA Qurano 46 : 2014 Bora Ultra 35 : TU44零式 後輪側向剛性的比較
38.3N/mm :  42.25N/mm : 49.95N/mm


這三個輪子中,只有VITTORIA Qurano 46用的是偏心框,剛性是最低,重量反而是最重
(三者一樣都是管胎框,一樣是2vs1編法,但能做出的剛性卻非常不一樣)

Vittoria的官網也載明,這輪子的剛性只是在中間水平,其實廠商很清楚,自己的輪子是偏重哪個性能,不是隨口說說的!!

經過實際的治具量測,讓我們更能深入了解一個輪子!

2017年1月27日 星期五

2016年末檢視

今年的最後一日,檢視一下:

最值得慶幸的事,就是將 "TR22 零式" 從構想狀態,一步步克服難關,到最終量產,並能得到廣大車友的回饋
一切的一切讓小索覺得,一整年的辛苦都都值得了

以前的小索車騎的好,拿牌對我來說真的不是太困難(只要好好練),也因此自稱為"車狂"
心中住著一頭野獸,像Hunter x Hunter 中的西索,極度嗜血,不停的自我挑戰也向強者挑戰
山在那裡………

而人隨著年紀的增長,就會有其階段性任務要完成
把自己對騎車的熱情轉移到輪子的研發上,收起狂傲之心

有車友問說:小索你現在的輪子就很好騎?為何還要開發新的輪子呢?
小索:像我們這種爬坡者,體重都是很輕的,很容易找到足夠剛性且輕量的輪子
但是這種輪子對體重重的人就不適合,而我們體重不到那,可能永遠也無法感覺得出來剛性上的差異!


目的就是為了要做出輕量極具剛性的輪子,符合大體重的人需求

不斷向市面上各家輪組廠學習,去蕪存菁

研究遍你能看到的各種輪子,從中學習寶貴經驗

用大廠檢視輪組的方式來檢視自己的輪組
MAVIC告訴大家如何檢測輪子的側向剛性


小索做的側向剛性測試,早不下百組

聽聽高手對輪子的論點,用極嚴謹的測試去驗証其正確性!

大廠的輪子不見得會是最好,有名望的人說的話也不見得是對的,真相該是要"自己"測試出來的,不該是聽(看)來的


如此一來,得到的成果將會是令人滿意的
車友的主觀感受,品牌愛好者請手下留情
最後祝大家新年快樂,一年比一年更好


2017年1月12日 星期四

輪子的剛性重量比

在比較輪子的剛性時是直接看量測的剛性值大小,但這其實有個盲點在,因為在一般情況下輪子愈重,剛性就會愈好
這時只看剛性值稱不上對一個輪子的性能做客觀的判斷剛性高,但若重到不行的輪子,其實並不被一般人所喜愛

圖源:CHC;TU44零式 後輪 的側向剛性圖(推力5-26kgf - 偏移量mm),設計得宜的輪子做出的曲線就會是線性的

前些日子在FB剛好看到有人提出剛性/重量 比值做為判定輪子的一個性能參數
關於這點小索其實蠻認同的,今天就以手邊能取得的輪子來做個比較:

(相關的測試過程可在以下的連結中查到)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rBEQJKF-mgIS7ss4eVm5T6-GUwJmuURX
上述只有 TU44零 式、 Bora ulitra 35 為全碳管胎框、其餘皆為鋁框


由上述的測試我們可以得知:
一、前輪對比後輪非常容易達到高的剛性重量比

二、全碳的管胎框擁有比鋁框更高的剛性重量比,所以用在高強度比賽非常適合
一個輪子若是剛性好、重量輕;攻擊時會有非常即時反應力-這或許稱的上驅動性能

三、09--->15-16年的Fulcrum Racing Zero我們可以看見是重量下降,剛性提升;這也是大廠的製輪理念
同樣套在小索的輪子上也是一樣 從早期輕量化的"2011 XR200 + BITEX R13 + Aero424"到現在的"SOLE TR22零式";剛性重量比大幅提升 42.95-->59.56 提升39%

四、Fulcrum Racing Zero 用上的是鋁幅條,而TR22 零式用上的是傳統鋼幅條
許多人有著刻板的印象,認為:鋁幅條、碳幅條剛性表現一定會好上傳統鋼幅條?
但在實際的治具測試下,TR22零式的剛性重量比也的確好上Fulcrum racing zero;同樣都是用鋼幅條的 XR200與 TR22零式,剛性重量比也有不小的差距
這其實是在印證小索之前所說:輪組是個系統性的東西,好的輪子應該架構在各個零件的搭配上,不該僅僅是把各個零件組合起來

當然單以剛性、重量不能完全判斷一個輪子的性能,小索看過許多國內外的文章,據我所知至少有以下幾種:
1. 剛性  (側向剛性扭轉剛性)
2. 重量  (輪重轉動慣量--不同的輪重會有不同的轉動慣量)
3. 風阻
這也是一般普遍所認同輪子性能的判斷方法
上述這些其實在小索一年前的文章中都有提到,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

培林阻力?(這值通常是很小的而且可調預壓的培林有著不確定性-培林調緊阻力就大、培林調鬆阻力就小,所以少人在討論)


圖源:ZIPP官網; 陶瓷培林 在50km/h下對比 一般培林 約可省去 0.8W功耗 ,這是非常昂貴的選擇


2017年1月3日 星期二

扭轉剛性治具量測 - 後篇

這是CHC做的扭轉剛性表,輪組的年份未標明(不同年份的輪組會有不同的剛性)

經過上一篇的介紹,這次來實際的量測
在這段期間小索取得幾組輪子來做比較:
2015 Fulcrum racing zero、2014 Campagnolo Bora Ultra 35、MAVIC Cosmic SLE、Roval花鼓手編輪、Powertap GS手編輪、DTSwiss 350 手編輪、BARTIME手編輪、TR22 零式


Bora U35, Racing Zero 21 支幅條;可稱的上是大廠輪組中最大的花鼓耳

DTSwiss 代工 Roval 花鼓 24 支幅條,具有特殊棘爪咬合機制:Star ratchet
Powertap GS、DT350,同為DT製作,最大的差異是Powertap GS鼓耳非常大
皆具有特殊棘爪咬合機制:Star ratchet
MAVIC Cosmic SLE 20支幅條
Bitex R13 中規中矩的一顆花鼓

Bartime 花鼓,擁有坊間最大的花鼓耳

SOLE 零式 各方面經過優化的一對花鼓
測試過程的每段影片記錄在下面,並將結果列成表:
https://youtu.be/t5BqmfikukU?list=PLrBEQJKF-mgIe6fhCCH_qQnJyX1lnImPZ

推力值單位為N;記錄偏移值1、2、3、4、5mm 的推力值
同樣的偏移值下,推力值愈大代表有愈高的扭轉剛性

測試結果圖型化,由上至下為扭轉剛性高至低


借由扭轉剛性治具的量測,可解答小索心中的許多疑問:
一、1、2名的"SOLE 零式","SOLE 零式"Strong"差異是在幅條上做加粗,但在扭轉剛性上並沒爆發性的成長

二、Campagnolo Bora ultra 35與Fulcrum racing zero,兩者的框高(35:27mm)與幅條材質(鋼:鋁)皆不相同;但是可做出幾乎完全相同的扭轉剛性;可見鋁幅條對輪子扭轉剛性的表現上並沒有比傳統鋼幅條強上多少

三、Powertap GS,Roval,DT350皆是DT的Star ratchet系統,但在扭轉剛性的測試上皆沒辦法拿到最高分,而且彼此結果差異極大,所以可推得結論:棘爪的咬合點數量增加對扭轉剛性沒有太明顯的幫助(比方Campagnolo 三爪與DT 18爪)
左圖為Campagnolo 三爪,右為DT Star Ratchet



四、"彎頭式幅條"與"直拉式幅條"的差異:"Bitex R13":"DT350","彎頭式":"直拉式"幅條兩顆花鼓耳的大小是相近的,測試的結果也是相近的;借此可得出彎、直頭幅條對扭轉剛性的影響不大

五、MAVIC Cosmic SLE的扭轉剛性敬陪未座,代表著決定扭轉剛性大部份是在幅條的支數與編法;當然直拉式花鼓編法是固定的,也就是花鼓的設計大大掌控扭轉剛性



"SOLE TR22 零式" 還在理論構想初期就想要盡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而在成品的治具測試與路測各方面的確沒讓小索失望
雖然在扭轉剛性測試中拿下最高分,但小索思考一個問題:真有需要這麼高的扭轉剛性嗎?

這就是要實際路測,功率計記錄了功率扭矩的關係圖;請看下圖藍點的部份
這張圖是小索爬坡時所做的圖
Avg power(平均功率): 304W
Avg crank torque(平均扭矩): 34.7N-m
Avg rpm(平均轉速): 84

304W功率並不低平均扭矩34.7N-m是指作用在踏板(曲柄)上;經過大盤與飛輪齒比的轉換
假設是
50/25T --> 17.35N/mm
34/28T --> 28.58N/mm
上述就是一般人能踩出的平均扭矩,其實並不高

那何時需要高的扭轉剛性?
最輕的齒比,轉速帶不上來,踩踏無法順暢回轉時,就會做出高的扭矩

2016年12月15日 星期四

由剛性來看DTSwiss 鋁輪組的進化史

輪子的側向剛性記得早在2008年就有相關測試數據
這是一個"標準的測試規範",走到哪都是通用的
若是"治具剛性高","施力準確";各家做出來的數據就不會有太大的誤差
MAVIC告訴大家輪子側向剛性的重要與側向剛性的測法
並貼出Tracomp spoke(R-SYS)的數據歡迎大家來challenge

而各家的輪組都有一些特性在;像MAVIC的輪子就有好的側向剛性,連最入門的2016 Aksrium 小索測得也有46.75N/mm


2016年12月12日 星期一

SOLE TR22 零式 與 TR50 零式 平路測試

常常聽人說,用上板輪時速40km/h巡航,坦白說這問題在小索心中是個極大的問號
小索是個愛騎車的人,也因為騎的多所以知道要長時間維持在40km/h實屬不易
而也因此任何的說法都會力求客觀性與數據佐證

在測試之前先做一下器材與路線的介紹
測試者:小索

車架:DARE MR1

功率計:Powertap P1

姿勢:剎把位

輪組:
TR22 零式 (22mm tubeless全鋁框 - 約1320g);外胎 前/後 皆為 Innova Regulusone
TR50 零式 (50mm tubeless全碳框 - 約1520g);外胎 前/後 Schwalbe pro one/Innova Regulusone
(外胎皆為無內胎)

路線:河堤邊,車少,路線折返一趟;來回是27.7km

而測試的時間略有不同
TR22零式是 2016/12/1

 "TR50零式" 是 2016/12/6
整個騎乘的過程要力求功率的穩定,如此一來數據才會具有參考性~~~~


結果就直接看統計:

單看速度的提升是1.6%,好像還好;我們再往下看

這次把平均心跳加進來,速度提升 1.6%,心跳還少4下
看到這,眾多車友可能會覺得 TR50零式 的平路的確有厲害速度小提升還讓你心跳更低,那再往下看



這張圖連功率都加入,我們可以發現 心跳少4下,但功率提升2.21%,均速提升1.6%
這些數據可以解釋幾種狀態
一、心跳低4下,功率卻多2.21%;其實已經呈現一種脫勾的狀態(心跳低4下,當下TR50零式在騎乘時的確讓小索有較輕鬆的感覺)
人的狀態是每日都不同的而且落差還不小,當您覺得狀況好的時候可以更低的心跳踩出更高的功率;若你在這時剛好去試不同的輪子時,你會直覺的認為這輪子是好騎的
這就是小索一直所說的人的主觀感受,但實際上搭配功率計來看我們可以發現"人"的感受並非這麼準確

二、功率提高2.21%,均速提升1.6%
看似提升有限,但是要知道若扯上風阻;功率與時速的關係就會成三次方比
意思就是在時速34.05km下,用來低抗風阻的功率是X
那在時速34.6km下,來抵抗風阻的功率就是   (34.6/34.05)三次方 * X =1.049X

以總功率(胎的滾阻、自行車內阻、人+車風阻)提高2.21%可讓均速提升1.6%
雖然看似少,但小索個人認為已經是不錯了

三、高框的輪子可否讓我在平路省到力

看到最後一項 作功,兩者其實非常接近,那TR50 零式 有幫我省到力嗎?
其實是有的,原因很簡單,因為用 TR50 零式 的均速較快1.6%,會有多的耗功被風阻吃掉
但實際結果兩組輪子還能達到極接近的作功,的確有省到力,只是不多而已

四、最後就是外在的因素~~~~當日的風向
這是TR22零式騎乘日
藍線時速橘線坡度,在回程雖為極緩的下坡,但時速還是比去程慢
代表就是當日的風是有點大的!
而風大就愈會影響到乘騎的均速,對TR22零式的騎乘結果是較為不利的

而風向在一天在就有可能改變,以環法來說會在ITT時會依車手總騎乘時間倒序出發;就風向的因素來看這是很合理的作法

經過這些數據的分析,高框的輪子的確可以讓你騎的稍快,只是效果有限而已
平路要快應該想辦法從人的騎姿去著手,趴的愈低、風阻就愈低;效果比換高框輪明顯的多

所以小索認為:
凡人板輪是騎帥的,神人板輪是騎帥也騎快的


最後附註:當然上述只是比較過一次的結果,若要下結論應該是要交替騎個十次百次最後做量化分析才稱的上是最科學的作法

2016年12月1日 星期四

扭轉剛性治具量測 - 前篇

何謂輪子的扭轉剛性,去年小索有寫一篇文章
而年初時也有針對CHC所做的扭轉剛性測試寫了些個人意見
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

在11月時,小索去了CHC一趟,除了驗証自己的治具外,另外就是了解其它測試內容,也因此獲得許多寶貴的經驗;透過彼此的交流,今日讓扭轉剛性治具得以完成

方法如下,固定住輪子,並用特製的"板手"卡在棘輪座上進而施加扭矩
感謝車友楊先生幫忙特製的板手
將磁性座架在特製板手上,百分錶量測與輪框的錯位值

實際操作影片如下:

當推力愈大,框與板手會有更明顯的錯位
依照錯位1mm, 2mm, 3mm, 4mm, 5mm 分別記錄所需的推力大小
想當然爾,同樣的錯位值,所需的推力愈大,就代表著輪子的扭轉剛性就愈好
而為何要針對不同的錯位值來記錄推力大小?因為扭轉剛性本身並非線性
所以在一個測試中會針對1-5mm錯位值共做五次記錄
上述就是扭轉剛性治具的操作原理

下一篇就來實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