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索所謂的動態平衡是指車輪在旋轉時,會因為框與胎上分布的重量不均,而有個甩動的感覺
而這個重量不平均的主因是由於框體與氣嘴
普遍來說:愈輕量的碳框會在氣嘴處比較重、而鋁框統一是氣嘴的對面比較重
為何愈輕量的碳框氣嘴處會比較重?因為輕量碳框,會在需要的地方加厚(重),不需要的地方做薄(輕),但是氣嘴處有個不小的鑽孔輕量化之後強度會出問題,所以氣嘴處必然會比框體別處來的厚(重)些
針對鋁框來說,氣嘴對面是接合處,自然就會比較重
如此一來會導致碳框與鋁框裝好胎後會有截然不同的結果: 碳框氣嘴處較重裝上氣嘴後重上加重,重量更不平衡;愈高的框氣嘴愈長就愈重愈不平衡
鋁框剛好相反,可能就直接完美平衡
如影片中的ZIPP與Roval輪子,達到動態平衡需要在氣嘴對面加重14g
至於平衡需不需要做,小索或許跟許多人有不同的看法:一個輪子拿到手上轉動會有晃動的感是很容易察覺出來的,但是實際騎乘時牽扯到騎乘的速度並且人+車的重量會抑制震動感;小索預判是大部份的人騎乘的速度並不會感受到輪子轉動時的不平衡
至於小索今天為何還會特別提到動態平衡?原因是日前有車友買了 SOLE TR30 零式 碟煞;他發現到後輪需要加非常多的配重塊才能達到動平衡,裝上氣嘴(4.25g),需要加鉛重13.5g(於氣嘴對面)是目前用過的輪子中最多的,認為框體的品質有待改進
另外提到:些微的機械順暢性都會影響體力的損耗跟後面的轉換(三鐵),這時輪組平衡就相當有感(這部份小索是存疑的)
小索思考了幾日,或許其它人也有一樣的問題,那就做個說明,並且做個實際的測試是否會有性能上的差異
動態平衡,據小索所知有特別強調輪組動態平衡的輪組廠只有
campagnolo一家,當然有強調是有強調,但是多有效又是一回事
真正要做到完美的動態平衡,需要裝上內外胎後再去調整
|
campagnolo Dynamic Balance
|
胎會有真圓、厚薄問題導致不同位置轉動慣量不同
而氣嘴所用的材質、長度也會影響到最終結果
所以完美的平衡都是需要裝胎才能做調整的;若消費者更換新的胎要達到完美也需要重新調整
若想處理這部份,不是自行處理,就是付費請店家處理(如同安裝汽車胎一般做校正平衡)
談論到框的品質:一個小索會選用的框,基本上會先看它的重量吸不吸引人,交期?客服的服務水平?
拿到手後要編起來做加重的跳塊疲勞測試
框的平整度、真圓度、鑽孔的角度、重量控制能否達到的要求
無內胎框體還有還有好不好安裝、好不好充氣的問題,胎的契合度
上述的這些問題,遠比客人可自行處理的"動能平衡"來的重要的多
以歐盟的通用規格 ISO4210 自行車輪組的測試中實則並無動態平衡這一項
簡單的說明結束,那就來實測是否有性能上的差異
一般人能感受出來的差異小索認為可分二種
一、高速下的震動產生實際的身心不安全感
二、內心已知輪子轉動時會不平衡震動,預想會有體力上的耗損,這是由心理影響生理的一種表象
設計實驗要盡可能排除外在的因素~~~所以在室內操作
將車子倒著放後輪加速度時速90km/h以上,再讓輪子自行空轉記錄70-10km/h 速度與時間的關係曲線
(要給予輪子一個穩定的力來加速是有些困難,但若是一個穩定的阻力做減速的話讓輪子自行空轉到停止~~~這就是一個穩定的阻力;同一個輪子的培林阻力、風阻、棘爪阻力是完全100%一樣)
理論上來說後軸上要有個負重去壓著車子,而小索是盡可能用現有的材料完成這個實驗
所以用手施力在車架底部的五通上,用體重計記錄施力的大小,手部還可順便感受有無震動
再來說一下實驗的器材:
|
內+外胎 =286g |
配重塊重量:
輪子重:
|
輪子僅含內外胎的空重 |
輪徑的設定採用相同型號外胎最後一次外騎的記錄:2132mm
配重的話為避免風阻的影響,採框內配重
|
將配重的物品黏在框內 這是小索臨時的解決方案,要長期配重的話請買鉛片來處理 |
以下是未配重 與 配重 的影片會各做三次,這是其中一次的影片記錄
磅秤記錄了小索壓在五通處的一部份重量(總重含車一部份重量3.65kg;而手把處也會有一部份小索下壓的重量在)
(請忽略我的腳)
在此口述一下對震動的感受,時速100km/h以上,震的非常厲害,壓的多大力都壓不住震動感
速度愈低、震動感就愈低
70-60km/h有非常輕微的震動
60km/h以下已完全無感
而實際經過配重的後輪,即便時速100km也沒什麼震動感
若以上述的測試條件來說,若時速不到60km,或騎的是鋁框,小索認為不需要另外做動態平衡配重
若是輕量碳框、高板碳框且時速常常飆破70km可以"考慮"配重一下
職業選手動輒下坡80、90km,小索覺得有其必要性
而且動態平衡是前輪比後輪來的重要
至於配重對性能有無影響呢?如前所述:讓輪子自行空轉記錄70-10km/h 速度與時間的關係曲線,各做三次避免無法確定的誤差存在
用Golden Cheetah取出raw data
用內建功能畫出折線圖
大家可以看到,線型不夠平滑,數值上並無法分辨有無配重的差異,是實驗不夠精準?
其實原因出在取樣與記錄的裝置
取樣是輪子轉一圈,速度感應器會偵測到一次;而Garmin 520記錄的資料是一秒一筆
要隨著速度愈慢、取樣數多了,精確度就會提升,線型也更漂亮
實際上光一個輪子空轉的動能,僅約略實際上路(車+人)的1%,這實驗設計已有盡可能突顯出動態平衡的差異,但碼錶的記錄值仍是無法分辦
真要搞一台高速攝影機來拍,玩這麼大
這時小索想了一下,若把配重物外移,綁到幅條上的結果如何?是否有辦法測的出差異?
用電火布纏緊在幅條上,避免高速風吹的晃動
其實這效果大概就是裝一支露出框外很長很長的氣嘴
重量是:13.61g
做實驗之前小索喜歡先大膽假設一下(樂趣之所在):速度愈快愈有差, 但30km/h以下幾乎無感?
實際上真的跑出來速度愈快愈有差異的線型,但要到多少速度才會沒有差異呢?仔細看了一下要25甚至是20km/h以下才沒有可見之差異
當然同上一個測試,一個輪子的風阻還是遠小於上路後車+人的風阻
這實驗設計已有盡可能想突顯出差異,而碼錶的記錄也是真的可以分辦
回想開頭的國外車友將配重塊貼在框,會不會反而增大了風阻???這就給有興趣的人再去測試吧
單就實驗的結果來看,配重物綁幅條上影響的確大過輪子不做動態平衡
所以一直以來,小索其實不會太在意輪子有沒有動態平衡,但我總是說不要用幅條特別粗的輪子,風阻會非常大
|
corima mcc……幅條都這麼粗,框高應是視覺用途 |
|
Bike Ahead……愈粗愈好
|
但不得不說上述輪子雖然風阻非常大,但剛性是好;使用者需要知道這些輪子的設計取向挑選符合自己的產品
結論:
事實上還有車友跟小索說zipp的輪子刻意動態不平衡,是為了度過踩踏死點的一個設計???
終歸一句話:實際輪子是自己要用的,自己喜歡、騎的開心最重要
有心的話也可以實際高速下坡跑幾趟交叉比對一下,會有比較深刻的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