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7日 星期三

框煞新輪組 SOLE TR30, TR40, TR55零式 全碳無內胎框體

許多車友會問小索說 零式 有沒有開口碳框,高框或是低框的版本

其實對開口碳框小索會更加謹慎許多,就結構上來說開口碳框因為煞邊要承受胎壓與制動時的熱量,故重量上難以做到非常輕量,大概只能跟鋁框差不多

之前吃了幾次廠商的虧,有燒框拖延不賠的、也有框裂硬說是人為……只要在保固期內都是小索自己吃下來,一一換給車友

也因為經歷了這些,讓我對產品的選用上更為謹慎

一、要用更嚴苛的測試方法來檢驗燒框的可能

二、確認合作廠商的服務品質是否到位

目前來看使用三年以上TU30、TU45供應商是個好選擇

http://good886mylove.blogspot.com/2019/03/sole-tu30.html

該廠商同樣也有無內胎框體的選擇

大約在一年多前朋友說想購入一組低框的全碳開口框,當時小索就叫了一組來試試

TR30,重量~1300g,與TR22 零式 輕量版 鋁框差不多重量

側向剛性 前50.9(N/mm) / 後50.85(N/mm);或許大家對數字並不敏感,前輪的剛性數據能上50算是前段班,但後輪的剛性數據能上50已屬最上乘;市面上1300g的開口框來說相近的就是

Campagnolo Bora ultra C35 重量:1360g ,後輪剛性:43.75(N/mm)

Giant SLR0 重量:1387g,後輪剛性:40.45(N/mm)

SOLE TR30 零式不僅重量更輕,剛性還更好


當然數據是一回事,能安心使用才最重要,這點小索比大家還在意!

所以針對最有可能損壞碳框的燒框測試,用南投知名的燒框短坡 秋謙路 四趟來做驗証,而表現只有:驚豔 二字

住南投的車友應該有聽過秋謙路(在Google Map的名稱是:大彰路一段752巷),是從芬園148接139的一條捷徑,長度1.333km、平均坡度12.4%;路並不寬、有些彎曲整路需含著煞車才能下滑;而其中有100m、平均坡度~20%;這種平均坡度高且有急陡坡最適合測試燒框

當然以車+人~70kg的體重正常的使用方法還燒框那真的是太爛了,所以要另外想想 非常規的測試方法

第一趟只用前煞,速度低於30km/h穩穩的下滑,看起來是小case    


 

第二趟只用前煞,速度拉破50km/h,在20%最陡處煞停,這有厲害也沒事



煞邊有不少煞皮的殘留物

第三趟只用前煞,特別讓煞皮嚴重吃單邊
速度拉破50km/h,同樣在20%最陡處煞停,過程中煞車發出唉嚎,碳框也非常燙手,仍然沒事,這有驚訝到!


第四趟是隔天小索額外加測,只用後煞,低速下滑,這其實是四趟測試中最令我害怕的,怕臨時有狀況煞車一按後輪打滑人就摔了,過程中只敢穩穩的滑,但最陡處時速還能控制在20km/h左右;最後碳框也只是溫溫的,煞邊反而不如第二、三趟來的燙手

或許大家會覺得說要找更長的距離來測試燒框
微熱山丘旁有一條3.1km 平均10%的鳳山路小索也試過,整路只按著後煞,超過6分鐘的下滑
但最後煞邊的溫度還不如之前的秋謙路,不過說來也是,真正要燒框是不用2分鐘的
控制前煞的右手放在碼錶上,僅用後煞下滑

只用後煞,車+人 70kg  PASS,代表著在完全相同的條件下只要 前煞+後煞 一起,車+人 70*2 =140kg 也會 PASS

當然上述的測試本身就擔極高的風險,即便框燒,內胎也可能因高溫破掉、無內胎因胎壓過高而炸開,安全為重,切誤模仿

那雨天的制動力如何?總合來說雨天的制動力是有所衰退,但得力於煞邊刻痕增加了制動力,制動表現雖不如陶瓷框或是碟煞,但並不會讓人覺得不安

一年多的時間售出超過40組,也讓小索確信選擇是對的,期間無任何客訴發生

最後公布相關的數據與價格

框體剖面圖;胎寬23C以上胎壓<=120psi

煞車邊刻痕強化制動力,無內胎開口胎2用框,無背孔設計免裝襯帶,優於大廠的剛性、重量

保固方面這三款型號SOLE TR30 零式、SOLE TR40 零式SOLE TR55 零式,小索對其品質信心滿滿,特別給予二年的保固

從 選料、設計、測試 為其傾注心力,給與車友們更好的騎乘體驗

即日起開賣,有需要可私訊聯繫下訂
PS: 上述三款型號是小索的庫存備料,通常情況下,下訂後交期約一週


2021年8月26日 星期四

來聊聊公路車輪的動態平衡

小索所謂的動態平衡是指車輪在旋轉時,會因為框與胎上分布的重量不均,而有個甩動的感覺

而這個重量不平均的主因是由於框體氣嘴

普遍來說:愈輕量的碳框會在氣嘴處比較重、而鋁框統一是氣嘴的對面比較重

為何愈輕量的碳框氣嘴處會比較重?因為輕量碳框,會在需要的地方加厚(重),不需要的地方做薄(輕),但是氣嘴處有個不小的鑽孔輕量化之後強度會出問題,所以氣嘴處必然會比框體別處來的厚(重)些

針對鋁框來說,氣嘴對面是接合處,自然就會比較重

如此一來會導致碳框與鋁框裝好胎後會有截然不同的結果: 碳框氣嘴處較重裝上氣嘴後重上加重,重量更不平衡;愈高的框氣嘴愈長就愈重愈不平衡

鋁框剛好相反,可能就直接完美平衡

如影片中的ZIPP與Roval輪子,達到動態平衡需要在氣嘴對面加重14g

至於平衡需不需要做,小索或許跟許多人有不同的看法:一個輪子拿到手上轉動會有晃動的感是很容易察覺出來的,但是實際騎乘時牽扯到騎乘的速度並且人+車的重量會抑制震動感;小索預判是大部份的人騎乘的速度並不會感受到輪子轉動時的不平衡

至於小索今天為何還會特別提到動態平衡?原因是日前有車友買了 SOLE TR30 零式 碟煞;他發現到後輪需要加非常多的配重塊才能達到動平衡,裝上氣嘴(4.25g),需要加鉛重13.5g(於氣嘴對面)是目前用過的輪子中最多的,認為框體的品質有待改進

另外提到:些微的機械順暢性都會影響體力的損耗跟後面的轉換(三鐵),這時輪組平衡就相當有感(這部份小索是存疑的)


小索思考了幾日,或許其它人也有一樣的問題,那就做個說明,並且做個實際的測試是否會有性能上的差異

動態平衡,據小索所知有特別強調輪組動態平衡的輪組廠只有campagnolo一家,當然有強調是有強調,但是多有效又是一回事
真正要做到完美的動態平衡,需要裝上內外胎後再去調整
campagnolo Dynamic Balance

胎會有真圓、厚薄問題導致不同位置轉動慣量不同
而氣嘴所用的材質、長度也會影響到最終結果
所以完美的平衡都是需要裝胎才能做調整的;若消費者更換新的胎要達到完美也需要重新調整
若想處理這部份,不是自行處理,就是付費請店家處理(如同安裝汽車胎一般做校正平衡)

談論到框的品質:一個小索會選用的框,基本上會先看它的重量吸不吸引人,交期?客服的服務水平?
碰撞測試、耐壓測試、爆胎會不會不炸框
拿到手後要編起來做加重的跳塊疲勞測試
框的平整度、真圓度、鑽孔的角度、重量控制能否達到的要求
無內胎框體還有還有好不好安裝、好不好充氣的問題,胎的契合度
上述的這些問題,遠比客人可自行處理的"動能平衡"來的重要的多

以歐盟的通用規格 ISO4210 自行車輪組的測試中實則並無動態平衡這一項


簡單的說明結束,那就來實測是否有性能上的差異
一般人能感受出來的差異小索認為可分二種
一、高速下的震動產生實際的身心不安全感
二、內心已知輪子轉動時會不平衡震動,預想會有體力上的耗損,這是由心理影響生理的一種表象

設計實驗要盡可能排除外在的因素~~~所以在室內操作
將車子倒著放後輪加速度時速90km/h以上,再讓輪子自行空轉記錄70-10km/h 速度與時間的關係曲線
(要給予輪子一個穩定的力來加速是有些困難,但若是一個穩定的阻力做減速的話讓輪子自行空轉到停止~~~這就是一個穩定的阻力;同一個輪子的培林阻力、風阻、棘爪阻力是完全100%一樣)

理論上來說後軸上要有個負重去壓著車子,而小索是盡可能用現有的材料完成這個實驗
所以用手施力在車架底部的五通上,用體重計記錄施力的大小,手部還可順便感受有無震動


再來說一下實驗的器材:
內+外胎 =286g

配重塊重量:

輪子重:
輪子僅含內外胎的空重

輪徑的設定採用相同型號外胎最後一次外騎的記錄:2132mm

配重的話為避免風阻的影響,採框內配重
將配重的物品黏在框內
這是小索臨時的解決方案,要長期配重的話請買鉛片來處理

以下是未配重 與 配重 的影片會各做三次,這是其中一次的影片記錄
磅秤記錄了小索壓在五通處的一部份重量(總重含車一部份重量3.65kg;而手把處也會有一部份小索下壓的重量在)
(請忽略我的腳)

在此口述一下對震動的感受,時速100km/h以上,震的非常厲害,壓的多大力都壓不住震動感
速度愈低、震動感就愈低
70-60km/h有非常輕微的震動
60km/h以下已完全無感


而實際經過配重的後輪,即便時速100km也沒什麼震動感

若以上述的測試條件來說,若時速不到60km,或騎的是鋁框,小索認為不需要另外做動態平衡配重
若是輕量碳框、高板碳框且時速常常飆破70km可以"考慮"配重一下
職業選手動輒下坡80、90km,小索覺得有其必要性
而且動態平衡是前輪比後輪來的重要

至於配重對性能有無影響呢?如前所述:讓輪子自行空轉記錄70-10km/h 速度與時間的關係曲線,各做三次避免無法確定的誤差存在

用Golden Cheetah取出raw data

在Excel上做數據編排

用內建功能畫出折線圖

大家可以看到,線型不夠平滑,數值上並無法分辨有無配重的差異,是實驗不夠精準?
其實原因出在取樣與記錄的裝置
取樣是輪子轉一圈,速度感應器會偵測到一次;而Garmin 520記錄的資料是一秒一筆
要隨著速度愈慢、取樣數多了,精確度就會提升,線型也更漂亮
實際上光一個輪子空轉的動能,僅約略實際上路(車+人)的1%,這實驗設計已有盡可能突顯出動態平衡的差異,但碼錶的記錄值仍是無法分辦
真要搞一台高速攝影機來拍,玩這麼大

這時小索想了一下,若把配重物外移,綁到幅條上的結果如何?是否有辦法測的出差異?

用電火布纏緊在幅條上,避免高速風吹的晃動
其實這效果大概就是裝一支露出框外很長很長的氣嘴

重量是:13.61g

做實驗之前小索喜歡先大膽假設一下(樂趣之所在):速度愈快愈有差, 但30km/h以下幾乎無感?


實際上真的跑出來速度愈快愈有差異的線型,但要到多少速度才會沒有差異呢?仔細看了一下要25甚至是20km/h以下才沒有可見之差異

上面的圖或許很多人看不懂,小索一張張解釋




當然同上一個測試,一個輪子的風阻還是遠小於上路後車+人的風阻
這實驗設計已有盡可能想突顯出差異,而碼錶的記錄也是真的可以分辦

回想開頭的國外車友將配重塊貼在框,會不會反而增大了風阻???這就給有興趣的人再去測試吧

單就實驗的結果來看,配重物綁幅條上影響的確大過輪子不做動態平衡
所以一直以來,小索其實不會太在意輪子有沒有動態平衡,但我總是說不要用幅條特別粗的輪子,風阻會非常大
corima mcc……幅條都這麼粗,框高應是視覺用途

Bike Ahead……愈粗愈好

但不得不說上述輪子雖然風阻非常大,但剛性是好;使用者需要知道這些輪子的設計取向挑選符合自己的產品


結論:

上述實驗做出來的結果,小索給的也僅是建議

事實上還有車友跟小索說zipp的輪子刻意動態不平衡,是為了度過踩踏死點的一個設計???

終歸一句話:實際輪子是自己要用的,自己喜歡、騎的開心最重要
有心的話也可以實際高速下坡跑幾趟交叉比對一下,會有比較深刻的領悟!

2021年8月16日 星期一

幅條孔漏氣??無內胎漏氣原因查找

這是一個離奇?的事件


車友跟小索買了一對 SOLE TR50 零式 Disc,並自行安裝 Maxxis high road 25c 無內胎

說有漏氣的狀況,而且是幅條孔


幅條孔?聽起來是真的離奇,若框內有空氣的話也應該是從氣嘴孔洩漏進去的

所以當下小索的建議是將補胎液灌入後充份搖晃滾動、再檢查漏氣情況

之後車友傳了一段影片"像是補胎液從框內經過幅條孔洩漏出來",光看影片還真的是幅條孔在漏氣,補胎液灌了也沒用?這我也真沒看過,就麻煩車友把輪子寄回來我做個檢查

而這組合小索裝過太多次,照理上不會有什麼問題而且是非常容易安裝也非常容易充氣

而框體本身也是無背孔的設計,少了貼襯帶的麻煩、也可避免襯帶沒貼好的可能!

無內胎框體,無背孔設計,免貼襯帶

在東西沒拿到手之前,小索只能用自己的經驗做判斷

、氣嘴沒鎖緊,大量的補胎液洩漏進框體內部、再從幅條孔洩出?

、框體在幅條孔的位置裂開了?


首先 一 是我推測比較有可能的;而 二 是覺得可能性太低了,畢竟碳框是一層層堆疊上去的要每一層都裂開而漏氣,想了想機率真的不高


就這樣2天過去了,很快的輪子又回到小索的手上!

說真的拿到手小索是很興奮的,立馬拆開來檢查


第一眼看到是框內部非常新(補胎液清的非常乾淨??)

Anyway~~~就先不灌補胎液試試,氣嘴鎖緊、胎打起來,用肥皂水檢查漏氣狀況

車友有特別標出漏氣的幅條,就結果來說的確如車友所說是幅條孔在漏氣


那這氣是從哪洩露進去的?小索檢查了一下框內部也很平整,並無裂痕

於是把胎拆開~~~~幅條孔還再漏氣

代表的是:充氣後導致框內有空氣從幅條孔洩漏,胎拆掉後框內還有殘存的空氣可洩漏

但是照理來說漏氣的話應該也是從氣嘴孔、不應該往比較遠的幅條孔去



小索這時就把氣嘴拆下來發現了有個止滑的o-ring;對呀,因為o-ring的存在導致洩出的空氣不走氣嘴孔,而往別處的可能~~~
o-ring的作用是止滑、而不是防漏氣,提醒大家別因此裝錯位置
實際上氣嘴只要鎖緊,這o-ring可有可無

為了印証小索的想法是正確的,就移除o-ring再充一次氣試試

可以看到少了o-ring於是氣體就從氣嘴孔洩出

那一切看來沒什麼問題,那就照正常程序裝好灌補胎試試

補胎液灌入後、原本漏氣的狀況已不復見


看來一切真相大白:

未灌補胎液前氣體從氣嘴進入雙層框中,再由幅條孔洩出

補胎液灌入後,可填補可能存在的縫隙,再去檢查漏氣的狀況

要做到最後一步才能算完整的安裝,而原則上小索會再放一晚確保氣密性!

經過六、日,確認無漏氣狀況

結論:

小索操作公路車無內胎已有多年經驗

碳框、鋁框;套接、焊接;各種框型;框體氣嘴孔鑽的孔徑;無內胎氣嘴的造型;不同家的無內胎;無內胎襯帶的選用;各家補胎液的效果

一般人想的到與想不到的問題,絕大部份小索都碰過;自然也有一套解決辦法!

像這案子是在未填充補胎液的情況下氣嘴無法完全氣密,或許這聽來很奇怪,但只要有實際處理的經驗就不會覺得意外

各種不同造型的氣嘴,哪支可以跟自己的框體完美批配
看起來可提供不同型狀可做更換的橡膠底座非常無敵
但翻過來從底部一看鑽孔小了些,不知會不會影響到進氣量

這就像有的廠商說自家的無內胎氣密超好,不需要灌補胎液也能正常使用,不會漏氣;講簡單一點也只是考量到"自身的胎本身不會漏氣";但是框的型狀、溝槽各有各的設計;根本沒法確認安裝後 胎與框 的接觸縫隙不會漏氣(尤其是公路車常破百的胎壓下)

而補胎液是操作公路車無內胎最重要的一個元件;有的胎為了輕量與性能,天生就是會漏氣(比方:Vittoria corsa speed),也是後天靠補胎液填補起來

所以最終狀況還是要灌入補胎液來做確認!!


下一篇再來聊聊市面上的補胎液吧!

2021年7月30日 星期五

DTSwiss RR1450 Tricon 斷牙修復,並比較一下 10年後的今天 DTSwiss 鋁輪組差異

本以為很簡單,沒想到反而是小索碰過最棘手的案子

至今約10來年的輪子DTSwiss RR1450 幅條斷在花鼓處,以往已處理過非常多組,同時期一樣設計的輪子還有Giant P-SLR1

正常情況下只要將花鼓端特規的鋁頭取下,換上新的鋁頭;幅條取正確長度裁斷車牙,組裝調整即可完工

但原廠在這特規的鋁頭上點了不少防鬆膠,加上輪子年份久遠卡的又更緊!
即便已滑牙,怎麼拆就是拆不下來
外側已滑牙,就是拆不下來

滑牙既成事實,那就想想替代方案,小索心想有三種:
一、用退牙器想辦法退牙;由於鋁頭幾乎等於卡死的狀況,坦白說這是最不可能成功的,實際操作後的確也真是如此


二、螺牙修復;說是修復好像很神奇,但實際上就是攻一個更大的牙,再用變徑的螺母做尺寸轉換;量了一下花鼓耳也夠厚,看來是可行的!

三、熔鑄;最後再不行就是用熔鑄,概念上是把金屬熔化倒入,再重新攻牙;實際市面上的確有自行車輪圈是有類似的做法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說到對輪子的理解與輪子的編組,小索或許還稱的上是專家;但是上述牽扯到整個材料、機械的制程,自認只是個Baby

決定好了就開始吧!螺牙修復;既然要攻牙那就要穩穩的固定住花鼓,要先拆輪子
拍照記錄一下輪圈編輪的樣式,再將花鼓拆下

這輪子能點膠的地方一點都沒少過,拆卸花了不少時間
總共24支幅條有一支捲成麻花也拆不下來,想直接拆花鼓上的特規鋁頭也是沒辦法

最後幅條裁斷折角、再用點小技巧總算拆下來!仔細看幅條上就能發現原廠有點膠的痕跡

畢竟一顆花鼓貴貴,還不是自己的,所以在實際攻牙前先拿手邊能鑽的東西試一下
舊的框呀、鋁條呀……

本來還想用手持的電鑽,好在沒做傻事

再試鑽了十幾次後確定可行就將花鼓架好攻牙

鑽好後安裝上變徑的螺母

裝上原廠特規的鋁頭

剩下的就是把輪子編起來,先抽一支幅條紀錄120kgf下的張力計讀值

要編的幅條準備好(清理、車牙………圖片沒拍省略)

開始編輪,花鼓位置要對好;先將飛輪側4支放射狀幅條裝上

再將飛輪側剩餘8支也裝上

翻面,將非傳動側12支也裝上

之後就是編輪日常,拉張力,調偏擺
轉一轉發現有一支轉不太動,拆下來檢查發現鋁頭牙紋損壞

特規鋁頭,拿常規品手動加工處理一下,合用不出問題即可!

編好後裝胎、鎖飛輪,完工復活

後記:
由於同樣的輪子處理過非常多組,想說是個很簡單的案子,沒想到反而變成最棘手
備料的時間約2週,到貨再花2個工作天處理
花費的時間倒是其次;最令人高興的是,學會牙紋修復的方法!

最後十年後的今天再來聊一下這輪子各方的設計

一、無內胎+無背孔:
至今已有非常多廠商推出tubeless(無內胎)外胎,而輪組廠推出的新輪組也不單做clincher(開口胎);而是 tubeless(無內胎) + clincher(開口胎)兩用框

該輪子為了達到無背孔的設計,製作了特規的鋁件如下圖:
而這鋁件的重量其實並不輕,反而比無內胎的襯帶來的重
目前DTSwiss的tubeless輪組就是用無內胎的襯帶來達到氣密性


二、梯型框進化成弧型框:
框的profile影響到氣流的流動,弧型框在剛性重量上並不亞於梯型框,風阻還能更低些;所以現今市面上的框(由其是高板的碳框)形狀都是弧型的,早期的A型框也愈來愈少了!

三、幅條鎖固在花鼓端:
經過經驗的積累得知將幅條完全固定在花鼓上的設計會導致幅條疲勞斷裂的情況提早發生
而且該設計下鼓耳需要有一定的厚度,讓花鼓重量因此上升
若是不幸幅條斷在內部,反而造成後續修復上的困難

下圖為 DTSwiss PR1400,幅條與花鼓端的接觸是用"卡"的,也可看到鼓耳的厚度相對薄許多

直觀可見的就是重量減輕、風阻的改進
更進一步的就是輪子剛性的提升,後續的維修也較為簡便

其實輪子是滿有趣的東西,從以前到現在,好的設計會不停沿用下去,
不好的設計會慢慢被淘汰,一直以來參考國內外許多的輪組,真的很有趣,
也是設計的迷人之處,輪子真的不只是單看一個面向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