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1日 星期一

來聊聊斷幅條、斷鋁頭這件事

斷幅條,算是一個輪子最常碰見的狀況

首先我們先說幅條會斷在哪個地方?
依小索的經驗幅條最容易斷的是頭、尾2處
這還蠻合理的,因為頭尾兩端受力是比較大的
斷頭示意圖

斷尾示意圖

但有些廠輪用的鋁製幅條,像跑零…,小索較常看到是斷在中段打扁的部份
判斷可能原因是因為該幅條為特規料,本身頭尾都有加粗;中段反而是打扁最薄的部份
長久使用下反而中段打扁最薄處是個弱點


那幅條斷了輪子會發生什麼狀況:
一、輪子一定會有明顯的偏擺
每支幅條的拉力在100kg上下,斷掉之後少了100kg的拉力,輪框一定會有明顯的偏擺
斷左側的幅條往右偏;斷右側的幅條往左偏

二、幅條會在外面甩來甩去(當然有也噴飛的可能,端看鼓耳的設計)
這是合理的,但還有一種可能會被搞混,不是斷幅條而是斷鋁頭(銅頭)
前幾日有位車友來維修,說幅條斷了,一看之下原來是斷鋁頭
斷鋁(銅)頭
這兩者都是斷在靠近框的地方,最簡單的分辦方法就是:
鋁頭斷了會有另外一截還在幅條上
幅條斷了並不會有鋁頭在上面,通常是整個牙紋被折斷的
上為斷鋁頭,下為斷幅條(牙紋消失)

那幅條或鋁頭斷了當下該怎麼處理?可否繼續騎呢?
當然若你斷在四下無人、找不到救援的地方,也只能繼續騎
要繼續騎行需先克服二件事:
一、如之前所述,斷掉的幅條若在外甩動、要先想辦法固定;可以用膠布、橡皮筋、雜草…任何你想的到的東西跟別支正常的幅條綁一起

真找不到東西纏,用破壞式的方式把斷的幅條纏在好的幅條上也行
二、斷幅(鋁頭)條後,輪子會有偏擺,可能會磨到夾器、車架
當下就是要自行評估了:
若會磨到車架,但叫救援很麻煩;那就自行評估磨到車架這件事是不是你能接受的!

很多人耽心繼續騎輪子會不會崩解,壞的更嚴重…之類的,以小索自身的經驗是不會
但還是要盡早回家處理

找誰處理呢?這部份小索的對各家的輪子看法是一致的
東西售出後是要負責保固、保修的,找誰買就理應找誰處理
若對方的服務您不滿意……等,再找您自身認可的技師來處理

為何會斷幅條、斷鋁頭
撇開輪子設計、編輪上的不良導致早夭(比方輪子的張力不平均、沒做足)
金屬材料有疲勞壽命存在的,不斷的使用下總有一天是會斷裂的
當然使用者會不會碰到斷裂的那天?跟使用者的習慣,存放的環境………或者是材料本身都有關,這沒有一定的

而我們生產商最簡單的確認方法就是做疲勞測試,輪子的疲勞測試之前談過多次:負重跳塊測試

可以增加負重、增加走行時間,來確保自身產品的耐用度高過業界標準
做完測試輪子也半殘,傷本~~~
經過上述測試後,輪子要在保固期內出問題我想已經低許多!
但是否就真萬無一失?

小索舉個例子,曾有位破百的車友拿了MAVIC入門的輪子來給我維修,原因就是後輪傳動側的幅條斷掉,其實騎沒幾個月

該車友說:之前買了一組一模一樣的輪子,騎了1、2年都好好的,但沒想到這組幾個月就出狀況了……………

是的,因為還是些不確定性因素;像上述的例子看來就是幅條本身疲勞強度有問題
可能是該批的幅條在製程上有問題,或者是原料本身就有問題
所以"通常"配合的廠商是愈有經驗、愈知名的愈穩定
當然找大廠配合最基本的就是 量&價

斷幅條、斷鋁頭的維修?需要整輪更換嗎?
這也是小索最常聽見的:斷一支整輪換掉
在這邊小索給個建議:若是斷一支或是斷一顆鋁頭;可以先只換那一個,後續再觀察看看會不會再斷

以鋁頭(銅頭)來說,再斷的話可以考慮換整輪的
以幅條來說,再斷的話就考慮換整輪(前輪的部分);單側(後輪的部分)

為何會有這種差異呢?
以框煞來說,前輪是一個長度,後輪的左右側長度不同
三種不同長度的幅條,是被分批製造出來的
本身在使用上的受力情況下、製程上、或更有可能是材料的品質上有所差異
進而導致有不同的使用壽命
所以連續斷同一長度的幅條,小索傾向判定材料的壽命已經到了
當然上述討論,指的是材料本身疲勞壽命,編輪品質或輪子設定上的問題
皆不在上述討論範圍內

而上述只是個人經驗上的建議
實際上要修一個還是修整個,決定權還是在車友自身
畢竟成本、收費、後續體現出來的耐用度皆有所不同

接下來就是消費者最關心的保固條款,每家廠商規定都不同,以小索來說,
一年內非人損,免費維修到好(煞車皮、煞車邊與軸承皆為磨耗品不在保固範圍內)
超過一年或第二手買家,一律保修處理;
當然保固要做到兩年或三年也不是不行,但成本就會反應在售價上
也有車友打趣的說可否來個終身保,就怕到時車狂之家倒閉後就要想辦法浴火重生
終身保修倒還行,只要小索還在車界打拼的一天~~

2020年5月6日 星期三

環島 58小時 - 前篇(出發前的準備)

環島這件事,小索年年掛在嘴上,但一直沒付諸執行

2008年時金融海嘯,放了個無薪假;既然時間已經有了那就計劃來個"五日環島"
第一天從台北出發到花蓮,但經過蘇花時的狂風暴雨,雨水夾帶土石,在小索的眼前從山坡上衝刷下來,我被當場的景象嚇傻了~~~

到了花蓮,立馬買了自強號坐車回台北

仔細想想至今已12年頭過去,雖然環島的路線我幾乎都騎過,但從沒單次繞台灣一圈
我的心中總是有著那一絲的遺憾
這兩年來努力的鍛練自身的體能,更換不同的胎種與輪組選出最適合自己的裝備
長途騎乘配速,為自身能力的評估
TR22 零式 陶瓷版+無內胎;前燈、後燈、手機架、行李包、打氣筒
裝備上皆已到位,人呢?
在4/19 的騎乘,12hr內完成 塔塔加+阿里山;大大增強了信心

小索心想……以現在的狀態或許3日60hr內就可環島一圈
住個2晚:台東一晚、宜蘭一晚;白天好好看風景、晚上充份的休息;不勉強
就4/25-27三日吧,在自己的生日4/27請一天假應該不為過!
避開連假的時間,不要去人擠人,訂房也便宜!

朋友問我說:環島是有計畫的嗎?

既然說要走,就要有充份的準備,一次完成到位
==================================================================
介紹一下裝備,讓有要環島的人參考一下
裝在車上的有:
1. 前燈 - 因為每天碰到夜騎的時間不會太長,所以選個亮度夠的即可
2. 後燈 - 警示用,基本裝備
3. 手機架 - 這其實也是小索車上的基本裝備,長途騎行把手機架著,查路線,目的地的距離、爬升都方便
4. TR22 零式 陶瓷批覆 搭無內胎 - 這是小索的配車輪,陶瓷批覆的好處是雨天的制動力非常的"即時",不像碳、鋁框會有比較大的延遲
前輪搭GP5000TL已使用超過6000km沒發生過破胎的狀況(裝後輪倒是破過一次)
maxxis high road tubeless用在後輪也超過4500km,砂石地、水泥地、產業道路……都騎過,它的防刺似乎還比GP5000TL更勝一籌;且這兩條胎的路感非常舒適,用來環島是最合適的!
5. 水壺:車架上2支、背後1支;當時環島時的氣溫大多都在30℃內,1hr喝1支;3hr休一次是剛好的

裝在行李包的有:
T恤x2,內褲x2,外褲x1,車衣x1,襪子x1、長袖排汗內衣、防風背心、薄風衣、防曬乳
手機充電器、心跳帶充帶器、燈具充電線、夾鏈袋(裝手機防水用)
內胎x2、補胎片、挖胎棒、打鏈器、4/5mm內六角板手、鏈條油、抹布、隨車打氣筒
信用卡(提款卡)、健保卡、現金、乳清蛋白2份
休閒鞋


車衣/褲是天天洗的,所以其實沒必要多帶一件車衣
考量到可能會下雨,整個環島的路線海拔最高約500m,預估一下最低的溫度可能在15度左右
那 "長袖排汗內衣+車衣+防風背心、薄風衣"這四件穿在身上肯定是夠用的
(這部份車友可以按當時的氣溫、自身適應性去調整)

休閒鞋我是帶這雙,重量~300g而已,壓扁塞包包不佔多大空間

關於修車工具:經小索高里程實測過的無內胎,要破胎的機會已然不高
但小心駛得萬年船  2內胎+補胎片+挖胎棒+隨車打氣筒
即便破了還有內胎可換再破還有補胎片
而每天早上出門小索都會補個胎壓,打氣筒是必需的
雖然它小小的,但它是落地式的而且還有胎壓計,實測0-100psi約90秒;重量~200g
應該強過許多電動的

打鏈器選攜帶式的,鏈條油也帶1灌小小的,夠用即可
反正只有三天,一切精簡化


最後把東西都裝進行李包,加起來其實不重的,大約2.5kg
這種行李包是固定在座桿跟座墊上,當然沒法很牢固,搖車時會有晃動的感覺
所以要把重的東西放內側;衣服…之類軟的東西放外側
但小索看上的就是它輕便好安裝,且IPX6防水(可防大雨)、不用擔心下雨砂石濺到車衣車褲上
還可多帶支水壺,如下圖
南方澳
上述這些裝備都是日前有使用過,有親測過的,已經盡可能避免無法預期的意外發生
是的;充份的準備,一次完成到位


路線選擇
三日環島,平均一天是300km,考量到第一天是最有力的時候,所以至少要翻過壽卡到台東
本想說騎到金崙或太麻里就好,但朋友說台東熱鬧多了也不遠,想想也是,就直接到台東市
下述是三天的里程規劃(注意是有爬升量的,不是100%準確但有其參考價值)
台中市-->台東市,規劃363km;實際到住宿點370km

台東市-->礁溪,規劃292km;實際297km
礁溪-->台中市,規劃234km;實際230km
住宿的問題:
也很簡單,就打開google map,搜尋"住宿"
自行選擇:入住時間,房價


小索這是先看好,但怕時間上沒法確定,所以是騎到最後可以確定到達時間時再訂房
當然因為我去的日子非連續假日,所以這麼操作是沒問題的
這就請各位車友自行評估了!

一切準備就續,就期待出發的那一天~~~~~~

2020年2月14日 星期五

公路車無內胎,個人使用推薦

小索從第一次使用無內胎後,就顯少用回開口胎
說真的無內胎是近幾年換過的零件中最有感的

當然東西好不好用每人心中自有一把尺;喜歡就好、不強求

而市面上的無內胎這麼多種、個人做一些心得分享
=================================================
小索使用的第一條無內胎是 2015/10 IRC Formula pro light tubeless
第一次用因為路感跟開口胎實在沒法比,蠻驚豔的
它的各方面都是中規中矩,可惜以目前的市場價來說有些高,所以之後就再也沒用過


用的第二條是 2016 Vittoria Corsa Speed
這條胎很輕,印象中<220g、且保持Vittoria的傳統~~~~~路感非常優異,即便到現在滾動阻力還是世界前三
但是相反的它的定位是一條TT胎,沒有防刺層、也不是很耐磨
不太符合小索的使用習慣,消耗完就沒再用過


第三條用的是 Schwalbe Pro One,這是一條中規中矩的胎,重量~240g
好裝也好打氣,氣密度也不錯
使用至今,直到 2020年的 第二版 "Pro One TLE addix",小索還是覺得pro one是一條值得推薦的胎

而2017 捷安特剛全面化無內胎系統時,當時最先推出的 GIANT GAVIA SLR
https://www.giantcyclingworld.com/technology.php?id=20041281
小索也使用一段時間,它給我的感覺是路感比schwalbe硬一些,但較耐磨
胎的正面比較厚、但側邊較薄;若是破側邊補胎液會非常難補
Anyway,這條早停產了~~~~大家聽聽就好
(當然Giant還有新出的幾款無內胎,但因為沒用過就無法給心得)

依取得的價格,綜合考慮;小索2018整年使用的都是schwalbe pro one

不過2019年初,馬牌推出第一款公路車無內胎GP5000TL
雖然很重、25c ~300g,但裝上去一試,呀呀!路感還真是不錯,滾阻也是低到世界前幾名的
但馬牌GP5000TL 25c這條有個問題就是胎很不好裝上框體(就是很緊的意思)
而且它有"極度緊"、"非常緊"2種差別(或許是模具不同的原因)
裝胎是一種挑戰,但是另一面來說它就非常容易充氣


2019年下半年無意間在朋友的車店看到 Maxxis high road的這條無內胎
因為之前用過Giant的胎、對Maxxis的印象還不錯,所以就來試試
無內胎的版本跟開口胎的版本有所不同,是170tpi(開口胎是120tpi)
騎來的路感跟GP5000TL真像,相當不錯,價格也便宜
但胎的內徑感覺是大了些,就是很好裝胎;但打氣要花點心思,跟GP5000TL正好相反


中間還試了幾家;KENDA、TUFO、Innova-pro;但都有些小問題而沒採用
(或許現在已解決了)

其實小索選用胎的標準很簡單
因為常常騎長途 >200km,需要有防刺、路感好、滾阻低、價格適中
即便破了胎,也不要讓我在路邊換胎,可以騎回家

總結:"目前"市面上的無內胎,小索用過最推薦的三款:
Continential GP5000 TL
MAXXIS High Road Tubeless
Schwalbe Pro One Addix


也說說您的心得,有問題歡迎留言討論~~

2020年1月15日 星期三

公路車碟煞輪 Giant Cadex 42 disc tubeless , 個人觀點分析

@cadex-cycling

台灣知名的國際品牌Giant在,去年下半年發表"超高性能自行車零組件品牌一CADEX",主攻自行車零件的高端市場,而其中有小索最感興趣的"輪組"

前二周朋友借了一組Giant Cadex 42 disc tubeless給小索研究
今天把我看到的一些細節提出來,有需要大家可以來留言、討論
官方介紹:Giant Cadex 42 disc tubeless

========================================================================
在還沒拿到實品前,相信大家跟我的想法一樣,這輪子真是輕到不行,用的還是碳幅條

碳幅條早在幾年前台灣市場就有一陣流行--->用碳幅條做出來極輕量的輪子,雖說輪子輕量化很重要;不過除了輕之外,似乎就少了其他亮點
結果變成:
很輕--->剛性不太行
加重--->剛性就還行

傳統鋼幅條一樣能做到碳幅條同等的重量與剛性,且美感與後續的維修便利上都優於碳幅條
小索個人覺得有失美感
甚至有專用碳幅條的廠商因此倒掉,久而久之類似的產品就慢慢淡出市場
而十幾年來,能把這種"可進行修補的碳幅條"成功應用在輪子上且屹立不搖的的也只有MAVIC一家廠商
MAVIC R-SYS SLR

今天很高興,台廠Giant也跨出第一步

說真的這麼大的牌子用碳幅條來做輪子,小索是非常感興趣的
要知道輪子做輕其實不難;但要做到輕、各方面性能、耐用度又要在水平之上,那就很難

有一點是非常的清楚,Giant一定用了非常多的時間做了測試,並且輪子各方面的表現上都有一定的水準,才敢把這輪子拿出來賣

是的Cadex 42mm tubeless disc 官方重量:1327g(實測1336g)
========================================================================
開箱時,小索被那厚重的包裝嚇到,一層運送用的紙箱,再加商品原有黑色包裝箱;完全精品路線(抱歉,這部份沒拍照;大家可以自行google)

輪組拿在手上,小索仔細的翻轉了一下,這輪子從各個角度看上去都將輕量化發揮到極致

花鼓部份
前花鼓的部份:不需要鋁料的地方就挖掉

後花鼓的部份:傳動側耳放大設計,盡可能鏤空輕量化
小索要特別提到的是:Cadex將鼓耳放大,再做鏤空輕量
而不是像坊間的輕量花鼓,耳做的小小,單單只是為了求輕而已
@Extralite

棘輪座上也極致輕量
@Cadex的花鼓雖是@DTSwiss代工的(2020/7/14 更正,經友人指點,Cadex該棘輪座設計與DTSwiss類似,但結構有所不同);但在棘輪座的輕量化上,比DT頂級的180來的更徹底
但看到這設定讓小索有點困惑,是我的方向錯了嗎?當初還特別在棘輪座上加裝不鏽鋼的防咬鋼片來增加耐用度
@SOLE 零式


棘輪內部的咬合機制,採用更精簡更輕量的ratchet exp
2020/7/14 更正,經友人指點,Cadex該棘輪座設計與DTSwiss類似,但結構有所不同
這部份若有機會能拿到二者的實品,小索會仔細拆解比較~~~先前若有誤導之處,請見諒
其實小索蠻喜歡DT的棘爪設計,雖然拆培林要用專用工具有些可惜
但整體新設計看來是更為精簡
不像Chris king花鼓可分解出一堆零件,還不少特規
本來花鼓的設計就應該要盡可能的簡單,以利後續的保養


框體部份

煞車邊的外寬是23mm,框最寬處是24mm,跟現在的框體愈做愈寬的主流方向有點不同
@Zipp 303 NSW 是26.5mm寬、45mm高
估計Cadex框做窄也是為了輕量;說真的若是為了輕些,做窄也是可以的
@Cadex, 剛好可以裝cadex race tubeless 23c;完美契合


但除此之外,它是hookless的框體

Cadex並非最先使用hookless框體的品牌廠,但最驚人的是它的框煞也是hookless的設計
要知道,輪框少了hook的設計會存在較高的脫胎風險(PS:但,不代表有hook就不會脫胎),所以廠商會限制輪胎裝上hookless框體上的最大胎壓

除了Cadex,小索還沒看過哪家hookless的框體用在框煞上的(若有車友知道,煩請告知)
想想看框煞的設計,下坡煞車時溫度升高,造成胎內氣壓上升,這時若要撞到較大的坑洞就會有更高的風險產生

我想也因如此,Giant嚴格限制該輪組所能使用的胎,是的目前只有自家的幾款無內胎;安裝其它家的胎,風險自負
@cadex-cycling

官方文宣

@cadex-cycling
Cadex用的是空力造型碳幅條,小索量了一下它的寬x厚:3.5x1.5mm
這種尺寸以碳幅條的工藝來說的確是非常優異,但跟傳統的鋼幅條來比,其實是粗了些
就拿DT廠輪常用的兩種幅條 Aerolite跟 Aero comp,它的尺寸分別是:
DT Aerolite 寬x厚:2.3x0.9mm
DT Aero comp寬x厚:2.3x1.2mm
為何小索會提到這個?一般人會覺得說:框高是影響輪子在行進時空氣阻力的一個關鍵
但其實幅條要不斷的轉動劃破空氣,影響也是蠻明顯的(由其是你的輪子幅條粗到不行的情況-比方之前提到的MAVIC R-SYS SLR)

真要說的話,小索還是希望有公測單位能把所有的輪子進風洞來個大比拼,這樣才能準確評估
不過魚與熊掌不能兼得;都已經這麼輕,即便空力表現不到頂級也是合情合理


DBL(動態平衡編輪技術) 是Giant之前的碳輪 SLR就有的,不贅述

@Giant SLR0 30mm
出色的傳動剛性……其實小索比較想看到的是像之前SLR的"數據",與各大廠對比的剛性表現

@Cadex
同樣的,Cadex這次的行銷文宣的確少了許多數據的輔助
光看文字的描述,不知如何 打造出業界最佳的剛性與強度,及無與倫比的舒適性 
測輪子的剛性與強度是業界一直有的方法,但關於"輪子"舒適性的測法?若有車友知道的話希望能分享一下

反觀,之前Giant SLR0剛推出時,有測試數據供比較
或許因為小索是個數據人,有數字可看、內心才比較踏實
(雖然沒公布測試方法,實屬有些可惜)

@Giant SLR0 30mm;耐用度、制動力數據




@Cadex
低摩擦阻力花鼓,拿到輪組前小索就想到一定要去看看Cadex配的培林是哪一家的
在有打標的培林上印著 TPI -台灣東培;是的小索也是TPI培林的愛用者;MIT 讚啦


具有超低滾動阻力--實際上滾動阻力的最大來源一直都是胎,而不是花鼓中的培林
這小索之前的文章中就有分析過了


在此特別要提到的是cadex的輪子裝自家cadex的無內胎,真是有夠好裝,堪稱完美
不僅裝胎不用挖胎棒,連打氣都很容易,讓我印象極其深刻



文章的最後小索下點結論,純屬個人感想
極度輕量化、工藝的極致展現,宛如藝術品-鼓耳放大並做鏤空輕量,並非單純只是做小鼓耳來壓低重量;培林也採一大一小配置
碳幅條的應用是有難度的一大創新 - 創新需要長時間的測試,且幅條與花鼓皆為特規,後續的保修需找原廠處理
極輕量的hookless框體配上自家無內胎,有接近管胎的重量,且優於管胎的滾動阻力-搭配自家Cadex外胎,極容易安裝堪稱完美

若問騎乘的表現如何?小索雖沒試過,但就個人長期的經驗分析,對該輪的"性能"是給與肯定的;只要它的剛性表現有一定的水平,相信大部份的人都會滿意的!


最後小索把各個參數列出來, 選了三組輪做個比較:
輪王 Lightweight Meilenstein C disc 全碳輪
車狂之家優化的 SOLE TR40 零式 disc 傳統空力鋼絲幅條
Giant Cadex 42 disc tubeless 創新空力碳纖幅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