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5日 星期五

2022 零式 框煞輪組核心介紹

零式 公路車 框煞花鼓推出至今已5個年頭

幾週前朋友要訂輪子時,問說現在的花鼓改怎樣了?小索這才意識到是該做個全盤的介紹


從2018年底換了新的花鼓廠後就沒有什麼大更動,但輪子的其它部份小索是一步步測試、修正,至今已趨於完善

下面就針對"零式"輪組的各項特點一一介紹


-前花鼓極小化、極致空力優化

前輪為整車第一個碰到空氣的物件,經風洞測試結果,花鼓尺寸也會少量產生空氣阻力,修正外型尺寸盡可能小而流線;配合框煞花鼓的設計將幅條做最精簡的放射狀編法可減少空氣亂流,極致優化空力表現


-CNC精雕花鼓,鼓耳加大優化輪組剛性

相對於後輪部份,空氣阻力影響較不明顯,加大鼓耳與幾合優化設計,達到輪組剛性最大化;大的幅條交角雖讓幅條變長增加些微重量,但可讓路面的回饋也不這麼死硬

CNC精雕花鼓、保有外型的獨特性與殼體的輕量化


-棘輪座不鏽鋼防咬鋼片

零式 不鏽鋼防咬鋼片

市面上的花鼓所用的棘輪防咬鋼片非常多樣,有加一片鋼片、三片鋼片;用黏的、鎖的;有鍍陶瓷硬模處理,也有下重本整顆鈦合金

鍍陶瓷防咬,效果有限
整顆鈦合金

而零式花鼓的防咬鋼片是整圈套上去,無空隙、不需鎖固、不需黏合、經過多年的實測的確可以稱的上是世界上最防咬的鋼片,當然最輕齒的三片飛輪片還是鋁接觸,若是入門的飛輪(一片片分離式的鋼片)還是會在鋁座上留下咬痕

也有廠商覺得咬就咬用挫刀磨一就能正常使用
但既然配合的花鼓廠有這好設計,小索也不介意多花點成本、多增加些重量;讓消費者有更好的體驗

-倒角式防水橡圈


倒角式防水橡圈看起來跟一片式蓋上去的一樣精簡
實際是經過巧妙設計,拔取時因內部已成密封狀態需額外的施力
經廠商機測,可防一般雨水入侵,但若是經歷長時間大雨還是有進水的可能
(清洗時可用蓮蓬頭沖洗、但不可用高壓水柱)


-輪框鑽孔客製化

零式系列輪組會依不同的型號分別計算幅條交角,適配出最合適的幅條孔位


-自適應角不斷鋁頭

優化角度的鋁頭,可與框體有更良好的接觸,讓鋁頭內部幅條的走線更為順暢,搭配上述"輪框鑽孔客製",減低幅條尾端斷掉的可能


-頭部加粗幅條

多年的輪組經驗告訴小索,幅條最容易斷裂的位置就是 頭部、尾端 2處
零式系列選用國際幅條大廠PILLAR ,頭部直徑處加粗10%,有效延長幅條壽命

長久以來PILLAR都是Campagnolo 與Fulcrum供應商,品質自然不在話下
小索自行備貨的wing20幅條,可滿足框高20-55mm間的所有零式系列輪組
(PS:若是需要銀色或加粗的幅條、會採用CN MAC系列幅條代替)

-高黏性框貼

框貼的選用一直令小索相當頭痛,有顏色很吸引人的:金屬色、珠光色、髮絲紋……,但黏性總是差強人異

經過多年的驗証,買不下30支,最終測到一支高單價進口膠膜


該膠膜的特點是:超薄、超黏;最初小索是黏貼在自己的安全帽上

歷經了二年多,沒有任何剝落與退色(坦白說不講自己都忘了是貼紙)

新式的貼紙風格,會貼一張型號貼在氣嘴處(TR22 例外、會貼在氣嘴對面)-固定為黑色
一面輪框會有兩張SOLE的廠貼-四色可選
SOLE TU30 零式

SOLE TR55 零式

-新的高緊固力快拆

市面上有許多鈦合金快拆,重量在40g出頭;但仔細研究就會發現,大廠附的快拆其實並不輕
快拆的作用是要給予非常高的緊固力,讓車手在大力搖車時也能緊咬不會有任何鬆動

車狂之家零式系列輪組的標配快拆是用國際代工大廠的產品,機構的設計與Campagnolo,shimano相同

新的設計在快拆柄上做了更動,重量由119g降為110g


-後花鼓端蓋改為無螺紋型式

市面上任何廠牌的花鼓側蓋不外乎下述兩種型式

螺紋緊固式:拆裝時要將端蓋順著牙紋方式旋出或轉緊
無螺紋式 :無螺紋就如字面上所示端蓋直接拔出即可拆裝;由於少了螺紋緊固,緊配花鼓軸承的任務交由上述高緊固力快拆來完成

若使用者想更換快拆,請確認自備的快拆是否有足夠的緊固力


-無背孔無內胎框體

零式系列中的:TR22、TR30、TR40、TR55皆為無背孔框體,少了鑽孔可增加框體強度、免除襯帶封孔、變相減輕了重量,安裝無內胎(Tubeless)時可避免襯帶沒貼牢補胎液外洩的情況,相容於一般大眾使用的開口胎(Clincher)



-煞車邊刻痕、強化晴雨天制動力

針對 TU30、TR30、TR40、TR55 零式 四個型號,其煞車邊有特殊的排水刻痕,可加速雨天時框上的水膜排離,增加煞皮與框體接觸時的磨擦力

實際上刻痕的存在,針對晴天、雨天都能有效的提升制動力


-弧型框體設計


零式系列的所有輪子皆採用弧型框面設計,較傳統A字框、方型框可增加剛性、降低風阻與側風的影響


-局部減重框體

輪組的每支幅條拉力動輒100kgf,因此在鋁頭與框體的交接處往往需要相當的材料厚度才能避免框體被幅條拉爆

傳統的框體是內圈的每一處厚度皆相同,再依照所需的孔數去鑽孔

零式的所有碳框採用是局部減重框體針對不同孔數的框體皆有各自的模具,每個幅條孔處增加材料厚度,其它非幅條孔處維持所需的基本強度;該設計可以讓框體在保有剛性與強度下重量還能大幅下降

2022年2月17日 星期四

不知內胎為何就是一直破破破,內胎破裂原因分析

 為何老是會破胎,到底是輪子有問題,還是就這麼帶賽


小索販售自己的輪子到現在已超過十個年頭,從2016年開始推出無內胎的框體後

每隔一段時間都會碰到有車友跟我反應它的內胎一直破一直破,問我為什麼?


所謂事出必有因,所見即所得

小索會從事件的結果反推問題的原由,自行觀察去找出原因

既然是內胎破裂,那就需從"與內胎接觸的相對位置附近尋找破裂的原因"

依小索長久以來的騎乘經驗總結,內胎的破裂會有以下可能:

一、氣嘴處裂開

不同材質的接合處是個弱點,氣嘴從該處裂開實屬常見的

有時也會因為緊迫螺絲鎖的無敵緊導致氣嘴處開裂
因為胎壓的存在,自然氣體就會把內胎由氣嘴孔向外擠壓;再加上緊迫螺絲進一步拉扯氣嘴,增加氣嘴處開裂的可能

二、外胎扎破連帶內胎也跟著破

這是屬於路上最常見的狀況

若是外胎被割破的話內胎少了支撐也會直接擠出來爆開
若有時是穿刺物造成的,當你的外胎沒有防刺層或是內外胎都很薄,當然受穿刺破胎的機會更大

上述的破胎都是很容易觀察出來的,小索一律會從內胎破掉的相對位置去找出外胎破的位置

也要先把外胎的狀況處理好再裝內胎才行

若是外胎被割一個大洞,那就是先墊個鈔票在外胎與內胎間,胎壓別打太高,慢慢騎回來

若是刺破,那就檢查一下外胎上還有沒有穿刺的殘留物

三、氣壓過低碰撞造成(蛇咬)

關於蛇咬,這篇文章中有介紹:胎壓該打多少?50psi可行?


四、襯帶破掉

襯帶使用許久可能會老化,只要胎壓一高內胎就容易從破裂的位置擠出造成破胎而漏氣,也算是常見的狀況


接下來開始介紹的都是非常難找出破胎原因

五、外胎或襯帶有毛刺

在小索16年來的單車生涯只碰過少數幾次,不容易發生,也很難找出原因,通常用超薄超輕量的內胎才會碰到

如上圖,外胎的內部與襯帶都可以很明顯看見編織線,編織線的外部有很薄的膠料包裏著
輪子在騎乘時,內胎與外胎其實是不斷的在磨擦;有極小的機會編織線跑出來跟薄內胎磨擦而導致內胎穿孔
通常這孔是非常小,且在極低的胎壓下還能保有氣密性,胎壓一打高就慢慢的漏氣,破洞位置難用肉眼察覺,需將內胎拆下浸到水中才能觀察出來;再由內胎相對應位置找出原因


六、框體內部不平整

這狀況跟上述非常類似都是內胎久了被磨破造成的

通常會發生在鋁框的接合處、氣嘴處

氣嘴處的鑽孔是個斷面,內胎上去後用久有可能會被割破,不過其實一般的內胎在氣嘴處都有補強加厚,以往我們碰到這種問題最簡單的解決方法就是拿舊的不要的內胎剪一圈再套在氣嘴上(這是其一,其實解決方法很多的)

Campagnolo shamal ultra
鋁框因為用鋁擠,所以內部是很平整的;唯獨在接合處常常有凹凸,有些標榜免裝襯帶的輪子需針對接合處做平整處理,比如上圖是貼厚膠帶

而碳框也有可能因成型時,或是後置補孔不平整

當然上述的許多輪子都是需要加裝襯帶,不平整的問題自然就不會造成破胎
但目前市面上也有不少輪子是免襯帶,若你的破胎找不出原因,這會是個可能


七、安裝錯誤

最後要講的是安裝錯誤,小索見過的安裝錯誤有兩種:胎唇沒有卡入框體中,這時胎壓一高就會崩一聲炸掉,很嚇人的

如上圖所示,若執意要充氣遲早會炸開的

另外要提醒的一點,不是在安裝時胎唇有卡入框中就代表充氣後胎唇就會100%也在框中

充氣完成後檢查安全線有沒有等距出來才是正確的(下述的影片中有介紹安全線)


另一種安裝錯誤就是內胎被夾在框與外胎間;這是去查找框體、外胎、襯帶都找不出原因、外觀也看不出來

但就是會莫名其妙一直破;破的時間不一定,可能是馬上也可能好幾天;可能是破掉漏氣、也可能是爆開

以前在開口框體的年代這部份比較少見;但現今都是無內胎框體,這狀況愈來愈常見;解決的方法就是裝胎要更加小心仔細

那為何無內胎的框體裝破內胎就變的更常見?可借由下圖來說明

左邊是無內胎框體,右邊是開口胎框體,紅色是內胎;兩者框體的尺寸是一樣的
圖中淡藍色方塊代表內胎已被夾在胎唇與框體間,這狀況下內胎遲早會破掉
而左圖的淡藍色方塊位置比右圖的更靠中間,代表著內胎在無內胎框中的容許空間是比開口框胎來的小

那要如何避免裝胎時被夾住呢?技巧上很簡單,就是內胎先充點氣再來安裝(讓內胎直徑變大往外撐),放進去後再上下翻看有沒有被夾到

實際的裝拆視頻:這是去年拍攝的,一刀未剪敘述完整的過程
怎麼裝、怎麼拆、裝的上去拆不下來,影片中都有說明
本來是想把影片重拍的清楚些再上個字幕比較像完成品,但最近又有車友說老是破胎破不停,才催生這篇文章的誕生
裝破胎其實沒什麼,小索個性較急燥,有時隨手裝裝就沒仔細檢查一充就破掉,多錯個幾次就有經驗!照影片中的說明一步步來就十拿九穩!

最後再不免抱怨一下,由我親手售出的輪子若車友使用上有問題我這都很樂意去回覆的與共同找出原因
當然小索跟各家廠商一樣沒法保証產品100%不會出問題
但自家的輪子自己是最了解,我也有自信相關的公路車輪組經驗比一般車店豐富的多
輪組真有問題一定會負責處理到好;但若不是的話,就會收取合理的檢測費

您還有碰過什麼離奇的破胎經驗,可以分享一下!

2021年12月14日 星期二

介紹一條好胎,米其林 MICHELIN Power competition 700x23C,順便來聊聊胎寬對輪組性能的影響

某天朋友問小索說:

廠商那有一批貨 米其林 MICHELIN  Power Competition 700x 23c,問我有沒有興趣?

盒裝品,價格一定有優勢,但是數量不少要全吃下


說真的小索最近苦尋23c的胎都找不到,都想上網去買GP5000 23c

不過我騎無內胎習慣了,若是廠商有出便宜好用的23c無內胎  給我、我馬上裝!


好吧,先訂個2條試試,同時小索也好奇問了一下,為何23c會有庫存這麼多?朋友說:因為現在大家都要裝25c沒人要23c的

小索心想:確實,目前市面上推廣的都是25c的寬度,但以性能來說 23c的胎99%比 25c來的快;而且23c 裝起來實際會到25mm寬、而市面上買到的25c大多裝起來就會跑到26、27、甚至是28mm寬;一般人真的有需要用到這麼寬的胎?

實際上你買23c的胎來裝,才是真正25mm寬,而愈早期的胎這狀況"可能"會愈明顯

兩家輪胎大廠:馬牌 與 維多利亞 開口胎 標示胎寬/實際胎寬

其根本原因在於現在的輪框愈做愈寬、鋁框內寬 17mm、碳框 19、21mm

愈寬的輪框裝起來胎也會跟著變寬

相同的胎壓100psi,不同的 框內寬 就有不同的 胎外寬


簡單來說市面絕大部份25c的胎其實該叫做26、27c;只有極少部份廠商會留意框寬的問題做尺寸修正

倍耐力特別標示 P ZERO Race、Road不同寬度 在 不同尺寸的框上,所造成的實際胎寬差異

其它廠商似乎不太在意尺寸正確與否,只要標示尺寸是目前主流的25c即可!

而輪組與外胎都有生產的廠商就會在乎輪胎尺寸是否正確,WHY?specialized、zipp、cadex……因為胎的尺寸與輪子的性能習習相關

 specialized、zipp 胎的標示寬度與實際寬度較為接近
=======================================================================
那到底是什麼性能習習相關呢?

講到胎的性能大家都會想到滾動阻力比較

這個問題可參考小索2年前寫的文章,這就直接說結論:
一、寬胎滾阻更低?若胎壓設定相同,寬胎滾阻會較低些,但同時路感會變的更顛簸
若是依照不同的胎寬調整胎壓到相同的舒適度,不同的胎寬彼此的滾阻並無差異
二、寬胎路感更舒適?將胎壓放低,才能獲得更舒適的路感

寬胎影響輪子性能差異其實是風阻
前輪胎是整部車第一個接觸到空氣牆的物體,所以前輪胎空力要求比後輪胎來的更為重要
而開口胎(無內胎)有個奇妙的特性,如之前所述,在同樣氣壓下胎會因框的內寬愈大而跟著漲大

看似 Michelin power Competition 23c這條胎 裝在 SOLE TR35 零式 DB 29mm外寬的輪組上是很不合適的組合
其實橫著一看,會發現框到胎的過度面是很平順的,反而是好的Aerodynamic profile
SOLE TR35 零式 DB 裝 power competition 23C
現在市面上有太多空力輪,搭配主流的車胎裝起來外胎都比框肥一圈
小索還真想不透,這要怎麼空力??單車玩久了,對廠商的很多的說法都就會抱持著疑問!

講到這或許大家還不能接受窄胎比較快,那小索再舉幾個實際例子
下圖是Cadex 42 DB 裝 Cadex Race 25c tubeless外胎,可以看的出來輪框部份漲大,其實不太Aero

事實上Cadex的tubeless外胎是現在唯一有販售的 Tubeless 23c 外胎
23c的胎裝Cadex 42剛好讓框到胎平順的度過,才符合如下圖官網所述:

再舉第二個例子:
世界級的衝刺車手Peter Sagan的座駕

用的輪組是 Roval Rapid CLX,前輪的外寬是驚人的35mm,而外胎裝多少尺寸?說真的裝到30c小索都不意外,但事實是………26c,下圖有解!
這些真相廠商不見得會跟您說(Roval Rapid CLX 官網介紹 ),廠商只會說可以裝什麼胎;而最佳空力是多寬的胎,而其中的細節就要消費者自行發現、自行研究

當然上述小索說的是指輪胎的"性能"
若您騎的不是高框(高框才有追求空力的必要)、或者是追求舒適的路感,那寬胎+低胎壓才會是你要的;也請記得,請不要拿窄胎打低胎壓來騎乘
=======================================================================
回頭開頭小索說的 Michelin  Power Competition 700x 23c,大家一聽23c都搖頭:現在還有人在騎23c的胎?

但實際它的真實尺寸是等同於 倍耐力2021 Pirelli P ZERO Race 700x 26c 的胎;用現今的標準來看一點也沒比較小喔!

以小索對空力的認知來說,Michelin  Power Competition 700x 23c 反而才是現今追求速度騎乘的主流配置

那實際這條胎滾阻如何?
開口胎 史上第九名,前八名有七條TT胎(Time Trial - 輕、快為目的,較不耐用也較不防刺),唯一比它好的非TT胎只有GP5000;單比防刺力,Power Competition 仍是表中最佳
PS:rolling resistance的測試胎為25c

高防刺力、195g輕量化、比GP5000更高的3層180TPI高編織層(較為舒適的路感)
PS: GP5000 是3層共330TPI = 3層110TPI

適合市面上絕大多數輪組的Aerodynamic profile
建議胎壓 87-116psi

而窄胎裝在寬框上安裝就必需考量到安全性的問題,這部份小索實際親測過
安裝在自家 SOLE TR35、TR45 零式 DB 21mm框內寬(實測21.6mm) 做24hr 170psi的耐壓測試
本來還蠻害怕的(前幾日測GP5000TL的陰影還在),後來真的多慮了、安全PASS

好吧那最後要賣多少錢?1000元?不用

一條950元、兩條以上超取免運

有需要可FB 粉絲頁私訊訂購,勿殺價,請見諒
數量有限,售完為止

2021年10月27日 星期三

框煞新輪組 SOLE TR30, TR40, TR55零式 全碳無內胎框體

許多車友會問小索說 零式 有沒有開口碳框,高框或是低框的版本

其實對開口碳框小索會更加謹慎許多,就結構上來說開口碳框因為煞邊要承受胎壓與制動時的熱量,故重量上難以做到非常輕量,大概只能跟鋁框差不多

之前吃了幾次廠商的虧,有燒框拖延不賠的、也有框裂硬說是人為……只要在保固期內都是小索自己吃下來,一一換給車友

也因為經歷了這些,讓我對產品的選用上更為謹慎

一、要用更嚴苛的測試方法來檢驗燒框的可能

二、確認合作廠商的服務品質是否到位

目前來看使用三年以上TU30、TU45供應商是個好選擇

http://good886mylove.blogspot.com/2019/03/sole-tu30.html

該廠商同樣也有無內胎框體的選擇

大約在一年多前朋友說想購入一組低框的全碳開口框,當時小索就叫了一組來試試

TR30,重量~1300g,與TR22 零式 輕量版 鋁框差不多重量

側向剛性 前50.9(N/mm) / 後50.85(N/mm);或許大家對數字並不敏感,前輪的剛性數據能上50算是前段班,但後輪的剛性數據能上50已屬最上乘;市面上1300g的開口框來說相近的就是

Campagnolo Bora ultra C35 重量:1360g ,後輪剛性:43.75(N/mm)

Giant SLR0 重量:1387g,後輪剛性:40.45(N/mm)

SOLE TR30 零式不僅重量更輕,剛性還更好


當然數據是一回事,能安心使用才最重要,這點小索比大家還在意!

所以針對最有可能損壞碳框的燒框測試,用南投知名的燒框短坡 秋謙路 四趟來做驗証,而表現只有:驚豔 二字

住南投的車友應該有聽過秋謙路(在Google Map的名稱是:大彰路一段752巷),是從芬園148接139的一條捷徑,長度1.333km、平均坡度12.4%;路並不寬、有些彎曲整路需含著煞車才能下滑;而其中有100m、平均坡度~20%;這種平均坡度高且有急陡坡最適合測試燒框

當然以車+人~70kg的體重正常的使用方法還燒框那真的是太爛了,所以要另外想想 非常規的測試方法

第一趟只用前煞,速度低於30km/h穩穩的下滑,看起來是小case    


 

第二趟只用前煞,速度拉破50km/h,在20%最陡處煞停,這有厲害也沒事



煞邊有不少煞皮的殘留物

第三趟只用前煞,特別讓煞皮嚴重吃單邊
速度拉破50km/h,同樣在20%最陡處煞停,過程中煞車發出唉嚎,碳框也非常燙手,仍然沒事,這有驚訝到!


第四趟是隔天小索額外加測,只用後煞,低速下滑,這其實是四趟測試中最令我害怕的,怕臨時有狀況煞車一按後輪打滑人就摔了,過程中只敢穩穩的滑,但最陡處時速還能控制在20km/h左右;最後碳框也只是溫溫的,煞邊反而不如第二、三趟來的燙手

或許大家會覺得說要找更長的距離來測試燒框
微熱山丘旁有一條3.1km 平均10%的鳳山路小索也試過,整路只按著後煞,超過6分鐘的下滑
但最後煞邊的溫度還不如之前的秋謙路,不過說來也是,真正要燒框是不用2分鐘的
控制前煞的右手放在碼錶上,僅用後煞下滑

只用後煞,車+人 70kg  PASS,代表著在完全相同的條件下只要 前煞+後煞 一起,車+人 70*2 =140kg 也會 PASS

當然上述的測試本身就擔極高的風險,即便框燒,內胎也可能因高溫破掉、無內胎因胎壓過高而炸開,安全為重,切誤模仿

那雨天的制動力如何?總合來說雨天的制動力是有所衰退,但得力於煞邊刻痕增加了制動力,制動表現雖不如陶瓷框或是碟煞,但並不會讓人覺得不安

一年多的時間售出超過40組,也讓小索確信選擇是對的,期間無任何客訴發生

最後公布相關的數據與價格

框體剖面圖;胎寬23C以上胎壓<=120psi

煞車邊刻痕強化制動力,無內胎開口胎2用框,無背孔設計免裝襯帶,優於大廠的剛性、重量

保固方面這三款型號SOLE TR30 零式、SOLE TR40 零式SOLE TR55 零式,小索對其品質信心滿滿,特別給予二年的保固

從 選料、設計、測試 為其傾注心力,給與車友們更好的騎乘體驗

即日起開賣,有需要可私訊聯繫下訂
PS: 上述三款型號是小索的庫存備料,通常情況下,下訂後交期約一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