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6日 星期一

客戶維修~~~1.8mm鋼絲硬上2.0mm銅頭


客人的輪子
張力,偏擺,真圓沒一個好的
這輪子就是要大修

邊調整邊做張力釋放時,噹的一聲,鋼絲從銅頭中跑出來
銅頭滑牙了

這我還真沒見過

OK換上新的銅頭繼續,在張力釋放時又噹的一聲,又滑牙了
不對呀,不可能呀,銅頭哪有可能這麼容易就滑牙
大概重覆了三次

火了把鋼絲來量一下
是1.8mm,1.8mm,1.8mm,1.8mm,1.8mm~~~




那銅頭呢? 我拿2.0mm鋼絲還鎖的進去
是:2.0mm,2.0mm,2.0mm,2.0mm,2.0mm~~~


抱歉我跳針了~~~之前做的工完全白幹

根本銅頭與鋼絲是完全不同的規格~~~~
真是什麼鳥事都會發生該死的編輪,這還能硬來

全部剪光光~~~~換掉,重編

2015年11月6日 星期五

碳框 85mm Tubular

框:85 Tubular,全系列碳框剎車邊皆經過特殊處理;隔熱與增加剎車制動力
網友評價:與鋁框相近,即便是下雨天也比一般碳框來的優異
框體保固一年

我不會說我們家的框100%不會燒,但我敢保証比你用過的許多廠牌都來的優異
實驗室也測過,樹脂可耐熱到190℃,Follow zipp的標準在做的,比Reynolds還高標準

而且光是處理燒框對我而言是非常費工費時的一件事,我比各位還怕碰到燒框的
(必需拆掉、退框、拿框、重編;整個工時至少3-4小時而且框沒貨的話還要讓客人等很久,實在不願意發生這種事)
(不像一般的輪組廠,燒了丟給組輪的去處理,花個幾百元解決---實際上編的好不好也是一堆問號????)
只要讓我碰到幾次燒掉的,這家直接拒絕往來






爾後在出廠的輪子皆會寫上每批幅條當時的張力設定值,到時可直接量測給客戶看
(這個值會常常變動,每批鋼絲皆會不同,請看:如何量測輪組的幅條張力)
免得老是有人被網路黑白文誤導,騎一騎還要校正張力

PS:實際上騎乘後張力會下降,但降的不多,約10kgf
若你的輪子張力與當初設定差太多,那多半的原因是當初在編輪時沒處理好
去年有位客人跟我買輪組,140公斤重,騎了10個月
量測張力跟當時設定值只有5-10kgf的落差
順便還帶一個斷鋼絲的廠輪來修
說騎很多輪子都斷鋼絲,只有我的能讓他放心騎遠一點


2015年11月3日 星期二

這兩顆花鼓,你會選哪個?

下面這兩顆花鼓幾乎一樣,要是你會選哪個?


換個角度,看的出來差異了嗎?

把線畫出來,很明顯吧!


所以要挑就要挑右邊那顆比較好,原因可以看這篇中的:

我對自己的產品要求度很高
但我要求的是本身的性能,而不是外在的包裝
這就是我跟一般輪組最大的區別

即便別人用的料件都跟我一樣,我還是有保握做的比別人好
因為從選料到編輪的我都是自己操刀
若你看過組輪廠編的輪子就會害怕,把你框拉爆也不會跟你說
(反正你也看不出來,輪子賣的好只能証明是個好Seller,不代表對輪子真的有多了解)

編的好不好一般消費者也看不出來,Seller只要說的天花亂墜、外型好客人就會買單
買回去一騎反而大失所望;買的便宜就算了可以說對的起它的價格,買貴了就幹在心裡

Anyway剛到的花鼓又要退貨~~~~

IRC Formula pro tubeless Light + KINLIN XR22T 測試

這幾週測試了IRC Tubeless的胎,型號是一級的:Formula pro tubeless Light
http://www.irc-tire.com/en/bc/products/road_tl/formula_tl-lt/

官方數據是240g,這條實測是254g~~~~~傷心

搭配的輪框是KINLIN 的XR22T,重量約445g


因為框我本身就有了,胎當時決定用哪一家時
目前台灣市場比較好找的就IRC與Schwalbe
而Schwalbe目前台灣買的到的太重
(自行車就是要想辦法省力的呀!能選當然選輕的)

基本上我看重的就是tubeless的 重量,官方數據胎240g+氣嘴5g=245g
比一級的clincher胎200g+內胎80g=280g;輕了有35g/1輪

輕就有優勢了,別只說滾動阻力,光是轉動慣量就低了;這已經是管胎的重量!

XR22T不僅有穿鋼絲頭的鑽孔,而且框的接合也不是用焊接
這難度夠高了吧!

結果還是被我封了起來

試了幾天,上山(沒下海)

路上還碰到John Ebsen,邊講話邊海放我~~~~~~~~~~~泣
(PS:左邊那位也很厲害)

好吧其實對方今天是休閒騎,是我太差了
(身為車手最不能忍受的就是體重變重、功率下降)


XR22T+IRC Tubeless (還有DARE車架,憑良心講真的不錯騎)

下坡還是照衝破60km/h,沒在怕的~~~


大概歸類了一些問題如下:
一、可否裝在一般的clincher框上,完成氣密:
我拿XR19W試了一下,有難度;因為本身的框型不太一樣,若要可以裝,內部可能要上很多襯帶來增加厚度,而且到時拆裝外胎會很困難
 
左邊的圖是XR22T,仔細看有個導角,讓胎打氣後能跟框卡住
右邊的圖是XR19W,就沒此設計,代表洩氣後胎是卡不住框的


二、打氣時是否一定要空壓機:
這是個很重要的問題,因為不是家家都有空壓機,你不會想打胎還要牽去車行吧
我試了三個框 KINLIN XR22T,Fulcrum racing zero 2way-fit, DTSwiss RR440
用一般的打氣筒就可以打起來(RR440有困難點,但也是可以)
所以基本上我認定只要是Tubeless的框上tubeless的胎,就能用一般打氣筒打起來

三、不灌補胎液是否可以:
可以,若真破胎就把氣嘴拔掉,塞一條內胎進去即可
還有更簡單的方法,就是常見的應急會拿瞬間膠來補;沒試過,不過我認為是可行的
(管胎胎壓這麼高都行了,沒理由Tubeless會不行)

四、比較難裝胎嗎?
Tubeless的框本來就比較難裝,而且好不好裝跟胎有很大的關係
我個人覺,IRC的胎比KENDA K925 23C來的好裝些,而且沒內胎,根本不用耽心會挖

五、氣密效果呢?
裝的時候要注意,常看到的就是說外胎不要常拆裝,會損傷到胎唇,導致漏氣
這其實只說對了一半,是會漏氣沒錯,但不是胎唇跟框的交接處;而是胎皮本身
(這還是輪圈廠跟我說的;被人懷疑自己的圈沒做好會漏氣,結果是胎皮本身在洩氣~~~真的蠻的)
還說,你把輪子浸到水裡就知道~~~~

影片如下:


可以看到有微小的氣泡從胎皮本身洩出


上中的影片是該胎已經拆裝了N次,基本上已經不行了~~~
據說那些小漏洞用補胎液補的起來,等我拿到了再測試

看來RD跟業務對商品的了解度還是有差
提醒大家任何事都要眼見為憑,千萬別用聽來的


六、隨車打氣筒打的起來嗎?
在外面若破胎了,隨車打氣筒打的起來嗎?其實是可以的
前提是不要把外胎從框邊拆下
Tubeless的胎打氣後,胎唇會卡到Tubeless框上,與框緊密結合,內部形成氣密空間
當有破洞時,想辦法把破洞補好,即可用隨車的打氣筒上路


測試影片,氣洩光用隨車打氣筒打氣

目前能想到的問題就這些,若有什麼能解答的,有空會回答的~~~~謝謝














2015年10月26日 星期一

Bartime FS500/RS101與 DTSwiss 240s 花鼓比較

Bartime是一間台灣的廠商
老闆很有意思,對花鼓的設計很有想法,所以開發出此花鼓

其實我本身也是個有想法的人,致力追求台灣品牌,達到高效能、低價格的目標
就我在用的公路車花鼓型號:
前花鼓為:FS500AIR
後花鼓為:RS101

第一眼見的這花鼓我就知道,前花鼓的耳特別寬:代表著側向剛性的提升

後花鼓傳動耳加大:代表著扭轉剛性的提升

但是我這個人是很講求數據的,當我說它好時,我一定要能說出好在哪?甚至是好多少?
如此一來講話才有根據,才能說服自己、說服他人


前花鼓FS500 AIR:
幾合





前花鼓的Flange to Flange 是 40.5 x 2mm (量測花鼓耳內緣到中心為38.5mm)
而PCD是 30mm

DT 240s 的前花鼓 Flange to Flange 是 37.6 x 2mm (量測花鼓耳內緣到中心為35.5mm)
而PCD是 38.8mm
根據之前的介紹,側向分力
我們比較兩顆花鼓同樣編在ERD=570mm的輪框,在張力100kgf下, 側向分力比分別是
14.116 : 13.248=100:93.8

重量

DT 240s是107g,Bartime 前花鼓的重量為75g;僅有DT的70%而已

當然重量輕一方面是因為花鼓耳比較小,另一方面是培林比較小

那培林小會不會有所影響呢?
比較兩者用的培林
DT 240 是6803-2RS 而FS500是 698-2RS
查詢動能負載力為:219kgf: 221kgf;其實差不多

幾合優化提升側向分力6.2%,重量只有240S的70%,動態負載力相當,價格卻相差好幾倍



後花鼓RS101  
幾合:
RS101這顆前花鼓傳動側大的非常誇張 (PCD=90mm)足足為240s的兩倍,並做兩孔集中的鑽孔
可以把幅條的走線更接近成切線,大幅度的提升輪子的扭轉剛性

跟DT240s差多少呢?有幾合圖就可以推算出來


RS101: 若把張力拉至100kgf,2x編法,一支右側幅條所產生的扭轉分量為15.4618kgf
240s:  同樣把張力拉至100kgf,2x編法,一支右側幅條所產生的扭轉分量為7.0877kgf
足足比240s多了有: (15.4618-7.0877)/7.0877=118%

那側向分量有沒有比較大?

看幾合圖好像是一樣,因為中心至右耳距為:16.24 : 16.2mm
但實際上,RS101有一種特殊幅條穿法可以把中心至右耳距外推至18mm


傳動側幅條全部由內往外穿



s11速的花鼓,這距離可以到18mm,這沒聽過吧
跟240s一比,側向分量又多了:(18-16.2)/16.2=11.11%




而這編法的限制就是要用扁鋼絲,交疊處需為打扁的地方,而且需用24孔花鼓
所以我把常用的幅條備起來照我要的規格去下訂
只要是用Aero424黑色,框高在31mm以下、24孔皆能這麼編

總結 RS101超大的花鼓耳,右側單支幅條比DT 240s多了118%扭轉分量,與11.11%側向分量


重量:
在重量上,RS101因為超大花鼓耳與5培林設計所以重量為235g左右
對比240s 210-220g間,重了約20g

但是多了培林,代表負載力提升;RS101 5顆培林型號為 6803 x4顆,6903 x1顆
查詢培林動態負載力為:2233*4+4588*1=13.52KN
240s的: 12.788KN更能耐衝擊


特殊功能:
棘輪座上防咬鋼片:

一般為了輕量化,棘輪座幾乎是7075鋁金金製(鋁的比重僅是鋼的3-4成)
碰上鋼製的飛輪,用久了難免會有咬痕出現

有的廠商為了避免這個問題,棘輪座直接用鋼的(shimano非一級的)
要不就要鈦的(像white industries t11,shimano一級的)

鋼可以避免這問題,但是太重,鈦也可以避免這問題,比重僅是一般鋼的5-6成間,輕了許多
但鈦合金非常貴(跟鋼與鋁相比),導致用上鈦合金的棘輪座一定是高單價品



有沒有輕量,低單價、又能防咬的組合呢?
聰明的台廠就在棘輪座上加裝了防咬鋼片
如此一來不會增加太多重量,價格也比一般鈦棘輪座便宜許多


全不鏽鋼培林:
一般培林用了一段時間後會有明顯的顆粒感,很大原因不是撞壞了,而是生鏽了
而且只要外殼有生鏽,就會直接鏽到內部份
為了避免這個問題,BARTIME花鼓所使用的培林為全不鏽鋼,可以大大提升抗鏽蝕的能力


其實還有很多細節懶的寫了,目前就先這樣~~~

























國產碳纖幅條

台灣真的是自行車王國,什麼奇怪的東西都有
上圖的上面是碳纖幅條,為一家台灣廠商的產品

該幅條為圓形,直徑有2mm, 3mm, 4mm

日前去拜訪他們,想試試這東西
今天就我對輪子的了解來做個解說一下這東西的優缺點


輪子的轉動是透過幅條,所以幅條的軟硬粗細決定了輪子一部份的剛性
簡單來說用的幅條愈粗、愈硬;輪子的剛性愈高
當然重量的增加也是我們必需要考慮的,所以可以試試碳纖的幅條


先摸了2mm的,跟單抽的鋼絲同樣外徑,雖然很輕,但剛性比起來跟一般的鋼絲差有夠多
基本就直接跳過 (除非想編個超輕的輪子來玩玩數字遊戲)


再來看看3mm的,雖然重量比較重些(跟超輕扁鋼絲比,但是硬度是有的)
所以就決定是它了;就等我確定長度


這幅條的好處頭尾接上鋁頭與不鏽鋼材,可以相容於現有的花鼓與輪框

尾端為鋁製,用配對的鋁頭即可固定在一般的輪框上(可能框鑽孔的角度要修正一下)



頭端可以接上彎頭或直拉頭(圖中為直拉頭),即可搭配現有的花鼓使用


看到這裡,相信大家也猜的出來優缺點

優點:理論上可以提升輪組的剛性,扭轉剛性可透過花鼓來改善
但是更重要的側向剛性,應該會有明顯的幫助(尤其低框的後輪側向剛性往往是比較弱的)


缺點:看上圖也看的出缺點,就是很粗一支

而且頭尾還有更粗的鋁合金,所以就是 風阻極大人在騎感覺沒這麼敏銳,但是一進風洞數據會嚇死人
基本上這東西很不適合用在平地輪上,用在低框的爬坡輪是最適當的

其實這問題,夠大的輪組廠都知道,所以粗粗的鋁幅條,碳幅條,絕對不會用在高框的輪子上 (我看過最高也僅到47mm 就是corima mcc )

這只要稍微動動腦就能理解~~~~~~



優缺點分析完了,就來說價格吧!台製的好處就是單價不會太高,但是要有點量

目前的想法是先用在後輪整個或是後輪的非傳動側編來試試較高剛性與較吃風的前輪完全不需要也沒必要

如此一來,理論上即可增加側向剛性,又不會增加太多重量~~~

就等我的測試吧



2015年10月19日 星期一

後花鼓比較 DTSwiss 240s, 180


上面兩顆花鼓是 DT 240S 與DT 180的後花鼓

由外型來看,我們可以發現比較明顯不一樣的地方是180的花鼓左耳比較小
而240S是左右一樣大
重量上方面,查的的數據約是:183g: 226g(or 210g)

另外180標榜著使用的是陶瓷培林

今天我們就以幾合、陶瓷培林,培林大小來討論

幾合:
兩者幾合非常相近,就差在180的左耳比較小,所以用同樣的材料編輪下,180編起來的剛性,肯定不會比240s來的好;不過差距只有一些些,所以頂多是沒差(打平)

陶瓷培林:
陶瓷培林這東西到底有沒有用,我可以跟你說,用手轉有差,人在騎沒感覺
當然講話還是要提數據的,所以我查了一下,在最愛搞速度的輪組(Speed Weaponry)提到,當把它們家的頂級原配不鏽鋼培林換成頂級小三Si3N4陶瓷培林,可以讓你在時速40KM下節省0.8-1W,均值是0.9W那是什麼概念呢?
若你的姿勢跟職業車手一樣非常的Aero,那在40KM/h,騎公路車所需要的出力就是300W左右
就是頂級小三陶瓷培林,可以讓你節省0.9/300=0.3%輸出功率
單車功率計的誤差都超過1%,簡單來說換上後差距連功率計也測不出來

再者,我們要考慮另一個問題,就是陶瓷培林的硬度
Si3N4的硬度其實非常的高,被包在鋼製內外圈中
經過路面的撞擊,會導至內外圈損傷;很快就有沙沙的感覺,失去當初有的順暢感~~~~

大家可以看一下Creamicspeed的測試影片,看起來真是有夠硬
不過反向思考,是否結果會變成我說的這樣(輪子其實是很容易受撞擊的)


培林尺寸
240s: 2 x 6802-2RS, 2 x 6902-2RS
180:  2 x 6702-2RS, 1 x 6802-2RS, 1 x 6902-2RS

比較兩者用的培林重量:(ENDURO鋼培林與陶瓷培林重量表)
240s: 15.7*2+6.7*2=44.8g
180: 3.2*2+6.4+13.9=26.7g

查詢到的動態負載力:
240s: 12.788KN
180:   8.268KN
差距還真不小只有240s的6成五

結論:
幾合差一點點,40km/h下省力0.9W,用更小顆的培林,換取更輕的重量
然後考量到最現實的問題 $$$,實在是天價~~~~

說真的叫我用我都用不下去了,更別說要賣人~

提外話一下:
BITEX R9花鼓


跟R13比幾合一樣就把培林改小為: 6802-2RS *4 (還是鋼培林)
查詢其動態負載力8.292KN (負載能力其實跟DT 180沒什麼差別)
價格多個幾百元,跟DT比起合藹可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