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4日 星期五
如何安裝內外胎
2022年12月25日 星期日
![]() |
2023 SOLE TR50 零式 DB;重量1410g±3% |
<SOLE TR35 零式 DB、TR50 零式 DB>
該專案是今年上半年就開始啟動
原因之前小索有提過:由於之前配合的花鼓廠訂單滿載、交期要360天,如此一來勢必要有替代方案
![]() |
交期需360天,其實光問到"這個"交期就超過2個月;200組的訂單對大公司來說真的也只是九牛一毛 |
當面洽談後,老闆也是個性情中人;針對小索的一些要求也並非全盤接受,而是會提供一些自身的經驗與建議,這跟小索倒是有幾分相似
等圖面的尺寸、重量、規格……都確認好後,就趕緊排定打樣
不過因為樣品數量稀少,一些關鍵料件還是一直延期,直到幾個月前才拿到打樣品
樣品拿到後,最重要就是趕緊編組起來送去做疲勞測試
一開始機測廠商希望多寄些備品,怕有損壞可以替換;內外胎小索就挑特別粗重的,幅條鋁頭各配個2組,當然順利的話,我想是用不到的
![]() |
自己的產品什麼水平其實是清楚的,該測的也不會少 |
測試的條件是依ISO4210的標準值再加強
1. 單輪的總負重從65kg,提升至一般公路車胎的上限70kg
2. 跳塊的碰撞次數由 "75萬次" 提升至Double "150萬次"(走行的速度不變,所以測試的時間&距離加倍)
那測試的結果:當然是PASS
直到打樣品通過機測,小索才安心排定量產
========================================================================
至於改動的部份就是小索最在意的花鼓重量,較原有的花鼓重量減少~10% 40g
一般廠商為了輕量會把花鼓耳做小,但這就失去小索開發"零式"的本意
花鼓幾合鼓耳大小都沒做任何更動,以往"零式輪組最優異的剛性"仍是傳承下來
![]() |
2023 SOLE TR35 零式 DB;重量1300g±3% |
培林的尺寸從"前2大、後2大"改為"前1大1小、後1大1小",這做法是參照許多一級輪的設定:Cadex、DTSwiss ARC1100;且經過之前機測的考驗,培林狀態還是跟新的一樣!
![]() |
DTSwiss輪組的料件規格標示,是小索看過的廠輪中最完整的;ARC1100/1400為了等級劃分:陶瓷培林都用上 |
至於原有的防咬鋼片,因為更換花鼓廠自然就沒法保留!新的碟煞公路車花鼓是"無"防咬鋼片的
輪組的部份,保留TR35、取消原有的TR45改為 TR50(原因:TR45的重量與TR35太過接近-->為了做出差異化;當然若您還是喜歡TR45,還是可以預訂,但交期基本上就是2個月;PS:TR45與TR50兩種框體並無等級上的差別)
![]() |
2023 SOLE TR45 零式 DB;重量:1375g±3% |
重要參數如下:
SOLE TR35 零式 DB 重量:1300g±3%;32500元
SOLE TR50 零式 DB 重量:1410g±3%;33000元
附件:無內胎氣嘴X2;雙輪袋
具備良好剛性,輕盈重量,且框外寬為29mm的空力框型;無內胎、開口胎皆通用
輪組三個性能指標:剛性、重量、風阻 皆為頂標
保固跟之前一樣:非人為損壞保固一年,超過一年或二手品皆保修到小索不騎車的那天
而軸承算是磨損件,不在保固的範圍內(但基本上防水設計小索是有要求的,不需太擔心)
最後最後、預計2023/1/6開始販售
有需要可 私訊 車狂之家粉絲頁 下訂!!
謝謝大家!
2022年11月28日 星期一
碳幅條的性能如何?優缺點如何?愈寬愈扁的幅條就"愈空力"?
幾年前新輪組開發上,小索在"幅條"的選用上陷入了兩難
以材質來說,鋼材是大宗、碳纖複合材是後起之秀、鋁材沒考慮的必要(體積更大更重,外觀取向的東西、跟性能扯不上邊)
鋼材既然是最多人用的,代表也是最為普級,價格最為合理,歷經數十年經驗也最為穩定
單就幅條的性能而言:鋼材重量不如碳纖、剛性不如碳纖、風阻勝過碳纖;似乎幅條用碳纖是個不錯的選擇??
但小索常說的就是,輪組就是一個系統,不是單單把幾個零件組裝起來這麼簡單
市面上通用的零件組裝而成的稱為手編輪,特殊設計與理念蘊含其中並開發特規料件可稱之為廠輪
比方:Cadex的碳幅條:
DTSwiss 輪組上專用的花鼓、幅條:
ZIPP 的 (Total System Efficiency)系統總效能:
SOLE 零式花鼓:
以輪子的三個性能指標:風阻、重量、剛性
鋼幅條可以比碳幅條來的更會細小、所以風阻上佔優
重量與剛性是碳幅條的優勢,這部份看來是碳幅條領先,但若牽扯到整組輪子的重量就不是這麼簡單
![]() |
相同長度下,碳幅條與鋼幅條的重差差 |
真實的情況是:碳幅條頭尾皆需金屬件連接(鋁件)增大了體積,雖省去了幅條重量、但花鼓與輪框卻因此加重
導致最終成品輪組的重量並沒有太大差別,那最終的剛性?直接上實測結果:
小索只能說,就目前實測多組碳幅條輪組的心得:碳幅條很搶眼,很吸睛,但在性能上似乎沒什麼明顯優勢
若要提缺點的話:特規料件修復較為不易成本較高,多為隱藏式鋁頭設計拆胎拆襯帶才能調整偏擺,幅條剛性上升連帶影響輪組的舒適度下降……
====================================================================
Anyway,回到開頭所說
像Cadex 50 Ultra這種霸氣的寬寬扁扁的扁幅條,空力性能應該是超優才對?
其實小索幾年前也是這麼想的,如果朝你吹來的風固定在0度角,那這的確是成立的
但現實的結果很明顯不是這樣,愈寬扁的幅條、在大於零度角的風向下,風阻就會增大(扁平的幅條在有角度的情況下本身就不是Aero Profile)
像下圖這種胖胖的幅條在大於0度角的情況下風阻反而更低
![]() |
該幅條的外型與現今"輪胎+輪框"的剖面極為相似 |
下圖的實測數據也很清楚的証明了這點
![]() |
兩個完全一樣的輪子,僅幅條不同,在不同風向角下的風阻值差異 |
====================================================================
其實小索很清楚,市場上總是要有新的產品應用才能活絡氣氛,促進買氣
但一直以來個人就是致力於打造最佳性能輪組,許多事雖不講明、然其結果已不言而喻
不過~~~~讓子彈飛一會兒,也不能保証爾後會有更吸引人的應用也說不定
2022年8月19日 星期五
幅條打到卡鉗,怎麼解決?對岸的 Farsports 碟煞輪
Farsports 應該是對岸蠻大的輪組廠,中文名叫 方遠
這是車友寄來給小索處理的 Farsports 前輪
查了一下官網,應該是Ventoux C系列,不過框高25mm,查不到該高度的框體
車友說裝了HOPE的卡鉗會卡到幅條(如下圖)
咨詢過原廠,原廠回覆說:為了輪組的性能,所以走極端設置,需搭配shimano的卡鉗使用!然後呢?問題依然沒解決
2022年8月2日 星期二
Campagnolo Bora One 50 DB 保養、剛性測試
車友帶來保養的 Campagnolo Bora One 50 DB Clincher
不過官方已將該輪組停產,取而代之的是Bora WTO 45 DB(PS: WTO是沒有管胎版),框高稍低但框體加寬成弧型胖胖框,標榜空力性能
Campagnolo Bora One 50 DB Clincher
實測重量:前/後 711/817=1528g
![]() |
相關調整的方式可自行google |
![]() |
外六角:18mm;內六角:11.5mm |
![]() |
外六角:薄型18mm |
2022年4月12日 星期二
關於胎壓的一點心得
從過年期間新車組好後就一直在騎碟煞車
星期一 至 五 在家踩台
假日就外騎(大多單日100-200km)
若是要問對於這台碟煞車的感想如何?小索可以簡單的兩個字總結: "Monster"~~~~它實在太快了!!
其實看體重計的數字與平日在家踩台的功率就能知道現在離競賽狀態還差的老遠,遠不如前幾年的水平
但就靠這"Monster",硬是能讓我在100-200km的獨騎中用更快的速度且稍高的功率完騎,體感還更不費力
![]() |
3/19獨騎200km,均速33.1km/h; 當然這很吃風向,不過這均速是以往小索不曾達到過的 |
小索很清楚這並不是因為碟煞的關係;原來呀……這就是"全能空力車"該有的性能表現
OK,扯遠了詳細的心得分享爾後再作介紹~~~~
================================================================
回到開頭的主題<胎壓的一點心得>
常有車友問小索說,胎壓要打多少?關於這個問題之前有分享過:"框"體有個上限值,"胎"體也有個容許範圍
只要選定的胎壓在兩者間即可,要高要低隨個人喜好做調整
https://good886mylove.blogspot.com/2021/03/50psi.html
至於講到"個人喜好":在身體可以容許的範圍內,我是盡量打到上限;當然今天路線有爬坡就是上限、純平路會低些、若都是下坡可以放更低 ("個人喜好",僅供參考)
坦白說我並不是個敏感的人,但是要我打75psi爬坡;只要一"抽車"還是可以明顯感覺出跟100psi的差異;重拖…軟…發力不直接……等等等之類的
而實際的心得體驗:
這星期六 前輪胎壓110psi騎了 133km,爬昇1239m的路線,整個騎乘與抽車的感覺是非常好的,功率、均速都還不錯,回家還覺得游刃有餘
星期日 120km,爬昇890m的路線,今天騎就覺得路感似乎比較舒適,而爬坡抽車似乎也軟軟的,當下看時間還不錯只想拼速度並沒多想
而出發時的體感與功率跟昨日相差無幾,但到家後卻累到不行(當然也無法排除是前一天的疲勞積纍),好幾個小時才發現前胎壓變75.5psi(原來是我前一晚亂搞,胎又開始漏氣,出門前又未檢查);難怪抽車覺得軟軟的,還真不是錯覺
那75.5PSI的胎壓行不行?小索會直接跟您說:100%不建議(當然東西是您自己的,想怎麼做不是我能控制~~~坦白說我也不是個乖乖牌,也是喜歡胡搞亂搞;不過標示之外搞壞就要自己認賠)
用的外胎是:米其林 Power competition 23c胎壓的標示範圍需在87-116psi間,已經低於最小容許值
小索想了又想,是米其林標示的比較保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