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5日 星期五

輪組的限重多少?胎的限重呢?

車友:HELLO 小索,你們家的輪子限重是多少呢?

這是小索常聽到的一個問題,今天就來解釋一下


如果有在留意輪子限重的話,就會注意到,大廠的"公路車"輪的限重會在120kg左右(系統重=車+人)

DTSwiss PR1400 Dicut OXIC;系統重量上限130kg,120kg

DTSwiss ARC1100 Dicut ;系統重量上限100kg


跑零;人限重 109kg


MAVIC Ksyrium pro UST;車+人 不超過120kg


Cadex;負載總重量不可超過129kg

至於Shimano的部份?沒公布過!


而小索自家的輪子呢?除了最輕的"TU30 零式" 限重100kg之外

小索這統一都是說(車+人)120kg但其實很清楚120kg是保守點

這數字是怎麼來的?當然不是隨口說說,而是測來的


我們先想想體重過重的人對輪子會有什麼影響?當然不是一騎輪子就壞掉

更高的重量會讓材料承受更大的壓力,導致疲勞損壞、斷裂的情況提早發生

所以要針對疲勞測試去調整參數就能確定該輪子的負重能力

行走距離、負重重量、跳塊高度,這些都是能做調整的

HUNTBIKE的測試介紹


而類似的測試內容,小索在2年前的文章中有提及;零式 框煞 花鼓介紹,輪子是:TR22 零式 Light版

單輪90kg跳塊疲勞測試PASS


單輪90kg?那 前+後 輪不就180kg?小索你的輪子可以承重到180kg?

不是這麼算的,一般前後輪的負重比是40:60 所以(90/60*40+90) =150kg

所以小索才說 (車+人)120kg,保守了些


但這邊還有幾件事要提醒的:

一、大多數的碳輪比鋁輪堅固許多,小索看過碳框損壞的情況最多就是燒框,要不就是受撞擊損壞(多在輕量的管胎框);可以渡過疲勞測試的框不代表不會燒框

碳框會有專屬的耐熱測試

針對輕量框體也可以加測UCI 衝擊測試,但其實這是最容易測的;40J的能量,在家自己砸都行

而一般廠商的標準都會遠高於UCI的規範之上


二、胎是有限重的,這是大多數的人都不知道的,因為大多數的胎廠都沒標明

小索也是在做疲勞測試連續爆了好幾條胎才知道的

機測到胎爆開
後來詢問胎廠才知道,一般公路車胎的限重是70kg

schwalbe 有標明 pro one 公路車胎限重70kg,更寬的32c並沒有更耐重

不過可想而知,現在公路胎都比輕的,承重力比較低也是可以理解

若要承重能力高的可以找城市胎,若廠商沒標示,那就找又肥又厚又重的

限重 105kg


最後簡單總結一下:

輪子的限重是經過各種測試測出來的,而通常各廠家都會載明輪子的限重

輪胎也是有限重的,尤其是輕量的公路車胎 <70kg(單輪),以體重破百的人來說,後輪的負重就會逼近這個值(車+人110kg-後輪負重佔60% = 110*0.6=66kg)


上述是小索針對輪子測試的一點心得分享,也可以說說您的想法~~~

2021年1月26日 星期二

碟煞車會重多少?

以公路車來說,就是王道

但現在各家廠商都在主推"公路車碟煞",但同等級的碟煞車到底會重多少?


國外的一個 youtube channel 給出了答案

有興趣的人可以慢慢觀看以下2支影片:

Giant TCR Advanced SL, 2021


Giant TCR Advanced SL Rim Brake 2021


小索這簡單介紹一下,影片中的單車是組給CCC車隊的職業車手使用

所以 框煞、碟煞所用的零件完全相同(同型號、同等級)


框煞車主身高:187cm;碟煞車主身高:179cm

不確定車架的尺寸是否相同


變速器同為 Shimano Dura-Ace Di2

龍頭+手把 GIANT Contact SLR Carbon

座墊是很輕的 Cadex Boost 一個140g

輪子的部份皆為Cadex 42 Tubular(管胎版),官方數據兩個輪子差~80g;這已經是非常漂亮的差距


其實影片看完就會知道,整車真是高檔到不行,用的料件也幾乎是大廠中最輕量化的

買下來估計要破20萬

那最後的重量分別是多少呢?

框煞:6290g

碟煞:6764g

框煞:6290g

碟煞:6764g

框煞很簡單就低於UCI的限制6.8kg,碟煞就很接近6.8kg

但要注意,上述配的零件都是一級的,車架也是輕量化的TCR、輪子也是極輕的CADEX且是管胎也才能達到上述的重量!

框煞、碟煞重量的差異就是400g up

若仔細研究差在哪的話可以發現到,主要在輪子上;而這的輪子不只是說輪子本身;而是碟煞輪上面還要鎖碟盤


另外前叉也多了~40g


全穿的油管,應該也貢獻了一些重量!!


後記:

400g up就是碟煞車會增加的重量了?會很多嗎?若你的車本來就在9-10kg,花個10來萬換台碟煞車,應該蠻有感的

再想想碟煞的好處?雨天制動即時,碳框不會燒框

若您的車本來就在7kg左右,碟煞上述的優點也沒用到

那花大錢買碟煞可能會令您有點小失落


其實現在整個市場的風向就往碟煞帶

不過若沒有UCI 6.8kg的限制,不知有幾個職業車手會想騎碟煞車

2021年1月22日 星期五

DTSwiss RR 1450 Tricon 斷幅條維修

 


DTSwiss RR1450 Tricon,小索查了一下這大約是 10年前 DTSwiss的產品
幅條孔數設計是 前/後 18/24h
同時期 GIANT P-SL0 也是跟這一樣的設計,孔數更少(幅條的受力更大): 前/後 16/20h

這輪子特別之處是:它的幅條兩邊都是牙,幅條是透過一個轉接的鋁頭鎖固在花鼓上

兩側皆為牙的幅條

今天這組客人帶來維修的輪子也是如此,跟往常一樣幅條又斷在花鼓端的鋁頭裡面

是的,跟往常一樣;這輪子的維修小索碰過蠻多組的,都是斷在花鼓端,這比例也高了些

當然很直覺知道並非幅條的品質問題,而是把幅條幅固定在花鼓上的設計出了問題
推斷固定住的幅條在受到衝擊時沒有緩衝的空間,而導致疲勞斷裂的情況提早發生

斷在鋁頭內的幅條因為無法取出,必需把上述紅框中的鋁頭整個換掉

當初小索在看到這設計時就想說,直接在花鼓上鑽孔車牙讓幅條鎖在花鼓上就好,何必轉接呢?

這裡就演譯了斷掉的結果,少了轉接的鋁頭若幅條斷在裡面拿不出來,難不成花鼓要整顆換掉?


OK,了解到問題所在就去找料來維修:代理商建議把輪子寄回去維修價格1千多

或許這就是特規料的悲哀,1支幅條+鋁頭 檢測 需要1千多;那爾後再斷的話??

小索這直接買特規的鋁頭來自行處理,但一次要訂10顆,跟客人收費也是1千多;不過爾後再斷的話客人這比料錢就能省下來

而兩端都是牙的特規幅條,小索這有車牙的機器可處理自然不是問題!

左側牙比較長鎖在框端,右側牙比較短鎖在花鼓端

料都備齊,處理起來就很快,連帶保養一下,盡快交還給客人


後記:

直至10年後的今天,DTSwiss再也沒有把相關的設計應用在自家的輪子上

幅條不能設計成鎖固在花鼓上,疲勞斷裂的情況會提早發生

料件能不用特規的就別用,後續的維修費會非常高昂;除非要刻意綁維修

觀察各家輪組的設計,進而在輪組開發上可避免許多前人走過的錯路

2020年12月24日 星期四

Vision Metron 55 後輪異音處理

這異音算是小索碰過比較容易解決的,原因是該異音產生是很簡單就能複製

捉異音上小索最怕的就是試不出來非某固定的條件下的異音,這樣會花非常多的時間與精力在找原因,自然收費就不會低

車友說輪子光轉動就會有異音,那太好了;小索這就直裝車測試啦!

影片中我們可以觀察到:

踏板跟著輪子連動時有異音、踏板不動,輪子空轉時無異音、輪子倒轉時有異音

綜合上面三點,我們可以發現飛輪不動時其實是沒聲音的

那答案就呼之欲出,多半是棘輪座內部的培林有問題!


那就拆開來看吧!

先拆飛輪:棘輪座上不少黃油,用意何在?猜測可能是怕棘輪座咬傷?這當然是沒用的!

接下要用非常薄的板手把側蓋轉開,小索用在花鼓的薄板手,還是不夠薄


用砂輪機加工板手後,總算合尺寸!側蓋轉開自然可把軸心抽離棘輪


分離後的部件(培林沒入鏡,丟了,直接換新)

空的棘輪座,兩顆培林的尺寸是一樣大的,所以拆的時候要留意,有同心度的問題

裡面那顆壓好了,再裝上C型環(這設計跟Campagnolo的輪子還真像,有拆過C牌的棘輪座就知道小索的意思!)

外面那顆培林壓好後,再把紅色防水膠圈放上
多了防水膠圈的設計是不錯的

而Campagnolo的設計是:直接培林外露


各部件清理完上油就可組回去,先看一下防水的設計
簡單的蓋上去,跟Campagnolo相同,算是一般般

比較奇怪的是左側蓋沒有防水設計


雨水其實是會透過花鼓上的幅條孔流入的,但是紅色端蓋本身又是個斜面,反而幫助雨水流向培林

一切組好後再裝車測試,異音果然沒了!




後記:最後不免記錄一下

框寬:26.35mm;重量 904g
其實有點崩~~~

小索查了一下之前測的:
還是較輕量的管胎版;42.15N/mm

自家的 SOLE TR55 零式 Tubeless 後輪側向剛性55.3(N/mm)
 849g,框寬 28mm

不過VISON這輪子有點年份了,新款的花鼓有做修改,依小索的經驗來看剛性應有一些些提升

反而VISION的"前輪框煞"側向剛性,一直以來都是不錯的



常有車友問小索說:XXX剛性夠我用嗎?
其實這真的非常難回答,因為這跟個人的騎車習慣有非常大的關係;若體重比較重的人、極限操控、抽車都是狂抽猛送,那就會需要高剛性的輪子

當然要輕剛性又好的輪子真的少之又少;反而輕量、剛性崩壞的輪子數不勝數

研究過百組輪後,小索可以直接講,大廠的輪子剛性都不會低到哪去的!
MAVIC、Shiamno、Campagnolo、Fulcrum、DTSwiss 

吸取各家之精華,轉而應用在自己的輪子上是設計輪子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當然,前提是要得看懂各家的設計原理就是了!

2020年10月28日 星期三

雙塔外胎選擇,經驗分享

不知大家對外胎選用的標準是?小索認為是依個人的騎乘習慣與條件而定

像我假日都會騎比較遠程100-300km,一個人居多;所以我對外胎的要求會以防刺力為重出了狀況好處理為首要舒適性也很重要,畢竟是長距離;騎很大的人或是體重重的人,胎夠耐磨的話可以省下一些花費;效率-滾動阻力也很要緊,當然這東西是看人;有的人就是要練車,騎很肥重的胎他並不在意

上一篇文章提到雙塔的輪組選用,這篇來講講胎的選用

這邊會以個人實際使用經驗、與機台測試數據分析做選擇的參考

有看過小索之前文章的車友會知道,小索近5年來用的胎都是無內胎;管胎跟開口胎只有比賽或測試時才會拿來用

所以這邊會先分享無內胎的選用心得

上述是至目前為止@bicyclerollingresistance 測過所有的無內胎


依滾動時消耗的功率來排列(測試條件:單輪負重42.5kg,29km/h)

第一名是 Corsa Speed G+ 2.0   7.0W

最後一名 schwalbe One TLE Performance Addix   15.8W

差距還頗大,一條抵二條

若照滾阻來看corsa speed 是神胎、one TLE是雜魚,當然我們選用一條胎的標準不能只看效率

上表提供的數據還有:重量、穿刺、厚度 這些都是我們選胎的重點

近5年小索的體重落在59-70kg;長時間使用過的無內胎中,上述表列中有三條
Vittora Corsa speed G+(1.0)
continental GP5000TL
Schwalbe Pro One
GP5000TL

正面穿刺測試下 corsa speed = 8;GP5000TL = 10 ;Pro One = 11

corsa speed 我還可以用在前輪、但用在後輪非常容易破

GP5000TL、pro One 這兩條用在前輪幾乎沒破過;用在後輪有破的機會,大多情況下是消點氣可直接騎回家,有2次是pro one要塞內胎騎回家

側面穿刺測試下 corsa speed = 5;GP5000TL = 6;Pro One = 6

corsa speed有側面破過一次的經驗,GP5000TL、Pro One就沒有側面劃破的經驗!

PS: 穿刺測試的分數與施力成正比;比方:10分是5分的2倍力

所以今天若以防刺力來評估的話,小索至少會選擇正面防刺力10分以上側面5分以上

而且胎不會太薄的(通常比較厚的胎比較耐磨)

若你要選一條不死身的胎 Pirelli Cinturato Velo TLR 


正面防刺力20、側面7分;正面厚度3.7mm;不出意外應該是超耐用又防刺的,當然還是要長時間實際測試比較準確


至於開口胎表列如下,我想大家的使用經驗比我還豐富

按右鍵"新分頁開啟"可放大

這裡就提供一些小常識:像雙塔這種長途挑戰的路線,基本上胎的名稱有:TT、Time Trial、Speed、Sonic、SL(SuperLight);這些胎都可以直接剔除

胎的滾阻是這樣,橡膠用的愈薄(輕)、防刺層直接省去那滾阻也會愈低;廠商也很坦白,看名稱就知道不是給你騎長途用的

小索會建議大家從重量穿刺指數去看:比方很多人用的GP5000 重量221g,雖然它的性能(滾阻)的確一流,但你若常常被刺破的話(正面穿刺:10),顯然這胎就不合你用,就選擇防刺力好些不會太重的

GP5000

像Maxxis High Road 正面穿刺:13,Panaracer Race L Evo 3 正面穿刺:14

(這兩條胎的重量都比GP5000來的輕;但Panaracer 這條胎較薄,耐用度……)

New High Road
Panaracer Race L Evo 3

若是側面常被劃破的話也是同樣的挑選方法,選側邊穿刺指數高的!


最後數據上能顯示的只有重量滾阻效率防刺性,胎寬、厚度

其實還有很多也是很重要的參數:溼地抓地力、耐磨性、路感

無內胎還有:保氣性、拆裝打氣的便利性


有的胎用久了容易裂開的現象,出廠就有真圓的問題


上述各點都是很重要,但機測數據並沒呈現出來

小索會依數據去挑選,再搭配自己的使用經驗來做最終選擇


當然現在叫我推薦無內胎的話,我一定選maxxis high road;碰過的問題最少,氣密最好,最耐用、刺破的當下我還無感沒發現(只可惜這條胎沒出23C的)

不單單只是因為小索有賣才這麼說,而是長時間使用過才敢推薦給各位!

最後有什麼心得,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2020年10月20日 星期二

雙塔挑戰要用什麼輪子? 介紹一個省力的組合給你!


雙塔挑戰時,當提到說要用什麼輪子?你心中想的到是:板輪?低框?
管胎?開口胎?無內胎?

是否有人跟小索一樣,看到有人騎板輪挑戰雙塔時,心中一堆問號??尤其是重到不行的版輪

雙塔都是平路呀!騎板輪有什麼問題?你看職業車手平地站不是都騎板輪?
這其實是一般人最容易誤解的,器材這東西因人而異,因地制宜
拿選手的那一套,套用在一般人身上肯定不合適
選手騎乘的速度比一般人快的多,單站里程也沒到雙塔這麼長,輪組的選用自然是用 Road Racing 

而長距離挑戰是Road Endurance

Racing輪組要輕量(反應快);高框、(低風阻),舒適性不是第一考量,破胎了還有支援車(用管胎沒有問題)
Endurance輪子,重量會選中等偏輕的輪子,因為耐力挑戰,騎乘速度不如競賽來的快,風阻顯然不是考慮的重點;距離長時間會非常久,舒適性一定要有

而挑戰賽通常都不會有支援車,破胎需要自行處理、要好維修的
(好吧,雖然很多人都有請支援車),

綜合以上的敘述,個人會排除一些選項:
1. 管胎不考慮(破胎沒得處理,除非要帶一條胎)
2. 太高框不考慮(雙塔挑戰常常是在東北季風很強勁的冬季,絕大部份時間是順風,但還會伴隨許多側風,太高框的輪子會增加控車的困難)
3. 太重的輪子不考慮(一開始出發很有力,不太能感受到重量的差異,但當後面愈來愈沒力時,差異就會體現出來)

若還是覺得平路就是高框,輪子愈重愈好的人,可以看一下小索之前寫的這篇文章:

我們這就簡單假設一下,用高框騎雙塔有什麼效果
均速30km+休息3hr;完成時間剛好在 20hr (510/30+3)
20hr內完騎對大部份的人來說我想算是不錯的成績

假設一路是順風、風速10km/h (這估算其實是偏低的,這時節很多時候都是強順風)
在移動速度30km 所承受的逆風是=移動速度-風速=30-10=20km/h

那在風速20km/h,騎板輪可以省下多少w呢?
上圖測試的條件是在時速45km下MAVIC Ksyruim Elite(框高20mm出頭)與ZIPP 404(框高58mm)的風洞測試
依不同風的角度有1-20W不等的
換算下來風速20km;0.09-1.76W(功率與風速3次方成正比)

所以根據風洞測試的實驗可推估,用板輪騎雙塔,能省下的功率實在不高
而且當天的風速愈強,效果愈不明顯;反而在許多路段會有不定時的強陣風,增加控車危險性
若今天你是輪車,跟集團一起騎,承受的風阻就更小了,效果也就更低了!

換板輪效果不明顯,但換一條好的胎一定是值得的,效果遠超板輪
@bicyclerollingresistance

根據國外的測試,單輪負重42.5kg,時速29km/h,胎壓100psi 
Maxxis high raod跟 Re-Fuse的滾阻差異是:24.6-14.2=10.4W
天呀,這還只是一條胎呀,一台車有兩條胎呀!而且這是依胎的"滾動速度"來看、速度愈快效果愈好,跟集團一起騎同樣有效果這幫助遠勝你去裝板輪,也不用花大錢!
當然滾阻愈低的胎,通常就是愈不耐磨、愈容易破;這方面就要有點取捨了!

講那這麼多,那要騎雙塔的話,小索會用什麼輪子呢?
1. 框高較低,側風影響較小,比方40mm高以下的(這部份可以在刮大風時自行上路測試,器材的選用一切都應以安全為重)

2.輕的輪子,重量不會超過1400g(當然這有些因人而異)

3. 胎我個人一定是裝無內胎,無內胎滾阻小又舒適,破了補胎液會試著自填,要不就塞內胎
很適合長途挑戰賽!當然不是什麼框都能直上無內胎,這部份可以找有經驗的店家處理!
即便不想裝無內胎,也是有各方面性能都不錯的開口胎可選!

體重重的人可以裝較寬的胎,把胎壓放低些,增加舒適度

另外市面上有些特規的輪子天生風阻大,個人也不建議拿來騎平路
這類的輪子風阻大的原因是在幅條太粗,輪子在轉動時幅條要不斷劃破空氣
幅條就是要扁,空力效果才好
Corima MCC

Mavic R-SYS SLR

最大的地雷BikeAhead

當然若你的體力很好,單純就是挑戰,上述小索講的都可以忽略
這篇是寫給想更輕鬆完賽的人一點器材選擇上的參考

以上是小索的個人心得,有興趣的人可以在下面留言討論

2020年10月2日 星期五

傳統的開口框(Clincher)改裝無內胎(Tubeless)是否可行?

前些日子有位車友帶了一組開口框來改裝無內胎
剛好這也可能會是某些車友的疑問,小索這就小聊一下


下圖就是傳統的開口(Open,Clincher)框體

而這就是無內胎(Tubeless)框體

這兩個框有一個共同的特色,都是無背孔;就是輪框內部沒有幅條孔,可搭配無內胎完成一個氣密空間;最大的好處是:不用黏貼無內胎的襯帶

很多人會誤以為無背孔的框體是不是就代表著無內胎的框體??不是這麼區分的
MAVIC、Fulcrum、Campagnolo從很早前它們的框體就是無背孔的;但廠商也不會說是無內胎的框體
同一年份的跑零、因應框體不同而有2種版本 Clincher & 2-Way Fit

兩都框體最大的區別在於,無內胎的框體會有個讓胎唇安置的位置(小索簡稱:扣胎位)
若您用的是無內胎框體,理論上當外胎已經正確在"扣胎位"上,此時胎壓即便降為零,胎唇的位置也不會移動(當然這只是理想狀態,實際也是有可能移動,牽扯的原因很多;框的設計,胎唇的厚度、大小………)

但若用的是開口框體,那胎壓為零時,毫無疑問胎唇會直接往中間跑

胎唇與框邊沒法緊密結合,若此時你用的是無內胎,那最嚴重的情況就是,內部的氣體會瞬間洩光

看到這我想大家已經清楚,無內胎框、與開口胎框的最大差異,就是扣胎位的設計不同
無內胎框可以讓外胎即更在低胎壓時胎唇的位置也不會輕易移動,可實現低胎壓騎行
即便破胎時也因洩氣的速度慢些而較為安全
=========================================================================
OK,那回到最開頭,我就是想土炮,行不行?
我就是只有開口框、直接裝無內胎,行不行?

說真的,其實小索在最早期安裝無內胎也是一般的開口框來改裝;就小索個人的經驗,胎打的起來,使用時胎壓要足夠,看來是還真能騎

但每次聽到類似漏氣的聲音,我都會很緊張;反觀若裝在無內胎的框體上,我都是一直騎繼續聽看看漏氣的聲音有沒有消失~~~~2者在安全上的差異還頗大的
=========================================================================
若問我,爾後會不會只有無內胎的框體能選呢?其實從新出來的產品就能知道了
無內胎的框體又可向下相容於開口框,廠商要開發新輪子實在沒理由不支援無內胎

很多人會問說,我只用開口胎,不需要無內胎的框,我怕不好裝胎
我要裝胎時用手隨便扳一下就上去的開口框
(PS: 無內胎框體尺寸要設計的很精準,在裝胎上通常會比開口框來的困難)

事情都是一體兩面的,隨意就能安裝;代表沒氣時胎也很容易就脫框
外胎脫框的下場,有經歷過的人應該很清楚吧


最後總結一下:
無內胎框體代表著就是高更的安全性
若硬要拿開口框改裝可自行試試,但在外面被刺破開始洩氣時就要非常小心!!!